第134章 第134章 (2 / 10)

+A -A

        待到太监出来请众人入内,一众官员列队,缓步踏入殿中,站定。

        “陛下到”

        官员们凛神肃容,恭迎明帝,“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明帝落座,微一抬手,“平身。”

        一众官员应声而起。

        明帝眼神极淡地扫了一眼众臣,道“众卿,有事启奏。”

        燕王起始,第一个迈出来,面容冷静地上奏。

        先太子偏重士子,偏向世家,也顾念旧情,燕王却半分不似嫡兄,虽接下太子大部分势力,却并未事事优待世家和舅舅,反倒只要是得用,无论是世家、勋贵出身,还是寒门出身,皆不拒。

        人皆有立场,并且维护自身所在的圈层的利益,燕王走到这一步非他本愿,但他有爱民之心,而民,非是只有寒民,大邺之人皆未民,一视同仁。

        燕王并不顾及哪一方的利益,只愿大邺越来越好。

        前些年打仗,朝中紧缺,税收加重,待到战后,朝中仿佛忽视一般,一直未曾减税,近两年大邺各地还算风调雨顺,然百姓手中依旧无存银。

        这是层层盘剥的结果。

        此时瞧着无事,若再有大灾发生,百姓自身无法抗压,流离失所,朝中仍需耗费巨大钱财安置流民,长久来看,并非好事。

        是以,燕王便奏请降税,不止于农税,还有越发繁重的商税,以此富民。

        这件事,燕王秋后便开始上奏,朝中有不少人提出异议,一直未曾决断。

        但燕王固执,每一次朝议都要上奏,无果,就下次继续上奏,行动并不激烈,只是不厌其烦地提。

        这一次朝会,燕王一站出来,一开口,众朝臣面上皆没有丝毫意外,因为又是减税之事。

        有些人已经反驳的累了,可还是要出言反对。

        然而燕王能反反复复拿出新的理由,一个细小的理由他也能放大成对大邺有大利,反对的官员们却无法提前预估并且作出准备,只能临场应对。

        今日燕王直接算起账,税收合理减轻,百姓手中多一文钱,慢慢踏实,终有一日会花出去,而商税降低,成本降低,货物降价,更多人有能力购买,自然卖出去的更多。

        反过来,商人卖出的货物变多,生意就会做的更大,交的税自然就会增多,国库就会充盈。

        所以减税,短期看有所损失,长期看受益更多。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推荐本书
女将摧山白 第134章 第134章 (2 /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