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特点:依靠门第选拔官吏,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之人,很难在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
(六)隋唐以来:科举制
1.背景:隋唐时,世家大族日益衰弱,庶族地主崛起,并要求冲破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国家统一也要求把选官权力从地方集中到中央政府,以加强中央集权。
2.含义: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吏。
(1)隋唐时期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朝贞观年间,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时,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考试地位。
(2)宋朝科举制的发展。考试分为乡试、省试、殿试三级,严格科举考试程序;考试科目逐渐减少,进士科成为最主要科目;实行糊名制;录取名额比唐朝大大增加。王安石变法改革科举,废除死记硬背的明经诸科,进士科不考诗赋,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等。
(3)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的变化。为严厉控制士人的思想,明朝实行八股取士制度。20世纪初,由于国内形势的剧变,封建科举制度已不适应形势的需要。1905年,清政府废除了科举制度。
3.标准:才能(主要是考试成绩)。
4.特点:中央用考试方式选官,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
5.意义:有利于打破贵族特权,扩大官吏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把选拔人才、任命官吏的权力集中到中央政府,加强了中央集权,并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二、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影响
1.有利于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正常运转。在先秦时期,维护了宗法制为核心的奴隶制政治体制,保证了贵族政治、经济的特权和王权的正常过渡;在封建社会,维护了封建皇权至高无上和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保证了封建统治制度的正常运转。
2.有利于维护国家的“大一统”局面。从中央政权体系看,通过选官制度,选拔效忠于王朝统治者的中央官员,保证了王朝统治;从对地方官员的选拔和任命看,有效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更加有效地治理与统治人民。
3.选官制度的标准化、制度化对国家选拔官员有积极作用。选官制度不断发展,扩大了统治基础,维持了国家统治的长治久安。
4.选官制度的变化和完善,有利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推动了官员素质不断地提高。
【方法指导】
一、探究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变化规律
1.选官制度的实质:保证和巩固统治者统治的重要举措,其核心是为统治者选拔维护统治的人才。
2.选官制度的标准:先秦至隋唐前期是以血缘关系为主,以门第望族为选官的主要依据,其方式有世袭和任命两种;隋唐至明清时期是以才学为选官依据,采取考试方式选拔官员,由皇帝任命。
3.选官制度的方式:由世袭、地方评议推荐的方式逐渐演变为以考试作为选拔的主要依据。选拔方式渐趋严密科学,选拔标准逐步趋向公开、公平、客观。
4.选官制度的地位:以发展变化的观点和辩证的方法看待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历代选官制度在初期都主要起到巩固统治的积极作用,但这些制度在后期逐渐影响和阻碍社会的发展。
5.选官制度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阶级关系的变动,需要不断调整以适应统治阶级对人才的需要。
二、中国古代选拔人才制度的启示
1.从选官制度的作用和影响来看,人才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关乎国家兴衰。在中国古代社会中,但凡建立丰功伟业的统治者,他们成功的基本经验之一就是在用人或选官上实行任人唯贤、唯才的路线;相反,用人唯亲、唯资、唯财的统治者,社稷江山总是难以长久稳定。
2.从选官制度的标准来看,要选择德才兼备的人才。只有从实际出发,并注意把握人的德和才的总体与大端,而不拘泥于其“小善”与“小节”,才能真正地发现人才,合理地使用人才。
3.从选官制度的方式来看,强调对人才的考察,既重视科目考试,以观其文化素养,更重视其实际表现,以观其操行与才能。这种重视多渠道选拔人才的做法,就为正确用人与选官提供了广阔的人才基础。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