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一条浩浩荡荡的长江大河,有时流到很宽阔的境界,平原无际,一泻万里。有时流到很逼狭的境界,两岸丛山迭岭,绝壁断崖,江河流于其间,回环曲折,极其险峻。民族生命的进展,其经历亦复如是。人类在历史上的生活正如旅行一样。旅途上的征人所经过的地方,有时是坦荡平原,有时是崎岖险路。志于旅途的人,走到平坦的地方,因是高高兴兴地向前走;走到崎岖的境界,愈是奇趣横生,觉得在此奇绝壮绝的境界,愈能感到一种冒险的美趣。
译文:-,,,
原文中“平原无际,一泻万里”似乎是与“流到很宽阔的境界”并列的。但经仔细分析,英译时需有主有次,译出其中的层次感来。张培基将后面的“平原无际,一泻万里”句采用with引导的独立主格形式的短语,译作“流到很宽阔的境界”的伴随状语,即;而“两岸丛山迭岭,绝壁断崖,江河流于其间,回环曲折,极其险峻”句则分别译为由过去分词短语作定语和由现在分词短语做伴随状语的两个部分,修饰主句“有时流到很逼狭的境界”()。经如此处理,张培基便将表面上似乎平铺直叙的汉语句子译成有主有次、层次分明的英语句子了。
简言之,张培基能将看似大相径庭的英汉两种语言句式,通过翻译转换,在意义表达上做到天衣无缝,其英译文堪称尽善尽美。
四、追求神似,艺术性地再现原作风格
许渊冲将翻译的神似表述为公式:译词:1+1=1(形似);译意:1+1=2(意似);译味:1+1=3(神似)。张培基翻译的散文佳作确实达到了神似的境界。这就意味着译者要最大限度地传递原作的审美意蕴,让译文读者最大限度地拥有与原文读者同样的审美体验。相应地,译者需要最大限度地发挥主体性作用。
朱自清的散文诗《匆匆》中有一段文字形容时间的流逝之快,张培基的翻译则同样自然贴切,传神地传递了原作的风格和美感。如,“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指时间)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等等。译文贴近原文,语言自然,生动形象,未显露出刻意雕琢的痕迹,使读者在视觉和听觉上都获得了时间流逝之快的真实感。值得注意的是,张培基翻译表达时间流逝时,用,off等表达“离、过、去”等小品词构成的略显消极的动词短语,如:“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等等。译文充分表达了原作的节奏感,传递出作者内心世界里对于时间匆匆流失的无奈、焦虑与伤感。张培基先生就是这样十分巧妙地使得译文与原作在风格上已经不谋而合了。
不难看出,张培基先生在英译这篇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的散文诗时,着眼于全文韵味的把握,将文章的意形音三种美巧妙地用同样地道流畅的文字表达出来,体现出了大家的风范,更是展现了译者主体性的作用。
五、结语
正如杨武能所说,翻译家绝非一般意义上的读者,绝不能只满足于只对原文和原文作者有大致的把握和了解,而必须将其读深钻透,充分理解,全面接受。余光中认为“真正有灵感的译文,像投胎众生的灵魂一般,令人觉得是一种再创造”。张培基对于原文的解读十分准确,充分调动了其审美、想象、情感等文学鉴赏与批评能力,发掘和展现出了原作本身的思想内涵与美学意蕴。其主体性作用的发挥可谓达到极致。但愿我们能看到更多优秀年轻译者的出现,更好地译介我国优秀的文学作品,使世界上有更多的读者能在阅读中国文学中获得同样的美感。
参考文献:
[1][M].,
[2],’[M].,
[3]Nida,&[M].,
[4]许渊冲.文学翻译1+1=3[J].外国语,1990(1)
[5]查明建,田雨.论译者主体性――从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谈起[J].中国翻译,2003(1)
[6]唐耀彩.散文翻译的跨句法――兼评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J].北京: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4)
[7]韩征顺,王健.文学翻译中的审美素养和审美体验――评张培基先生《背影》英译文的艺术成就[J].北京:外语教学,2004(5)
[8]余光中.余光中谈翻译[M].北京:中国出版集团?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7.省略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第一书屋;http://12w.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