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完刘子岳的分析,于子林脸都绿了,从齿缝中挤出几个字:“这还真是他们能做得出来的。”
但封州可没平王愿意掏这笔银子补上。
若这些人有了制式武器,那又不一样了。
于子林不放心,起身道:“殿下,您先休息,我去城门口布防一下,多安排些人驻守,以免他们夜袭。”
“好,这几日辛苦大家了。我临走前已经派人通知了黄统领,他会尽快将各州的驻军调派一半到连州,只要撑过这几日就好。”刘子岳说道。
当天晚上,于子林觉都没怎么睡。
但没等来封州的乱军,倒是又等来了两百多名难民。
他让人将这些难民继续带到铜锣巷看管起来,挨个盘查,这次于子林比上回谨慎多了,得了空就去旁听,晚上还抽空将相关的卷宗详细研读了一遍。
这一仔细研读于子林就发现了端倪。
今天来的两百人中,大部分也是从城里逃过来的,乡下的比较少。但这些人却对封州城中是什么情况,说得很模糊。
比如这个王小二,卷宗上是卖早饭的,在城里支了个摊子。如今封州城大乱,每天都有人被杀,他就仓皇带着家中老母逃到了连州。
他比第一批到达连州的难民晚了整整四天,哪怕他带着个老母亲,走得再慢,肯定也比第一批难民晚个两三天出发才对。但对城里的情况,他却说,他很害怕,不敢出门,所以不清楚状况,后来见左邻右舍又不少人携家带口逃出了封州,他也跟着人逃了出来。
若于子林没做过这么多年的地方官员,可能会信他这番说辞。
但于子林这几年跟百姓打过不少交道,他深知普通百姓对粮食对财物的执着。
王小二是卖早点的,家中定然囤积了不少粮食与炭火。在这种年代,粮食就是百姓的命根子,他们母子俩老老实实躲在家里,几个月都不会缺吃的,不比贸然逃出封州城更好?
逃到连州,一百多里的距离,路不好走,还带着五六十岁的老母亲,途中会遇到什么很难说。而且他们没什么细软,财物都舍弃了,到连州后靠什么为生?总不能带着脚步蹒跚的老母上街乞讨吧?
于子林在将这份盘问记录抽了出来,然后继续往下看。
熬夜看完后,他发现了四个比较可疑的人。
早晨,他将这事禀告了刘子岳:“殿下,臣感觉这批难民跟前一批不同,里面恐怕不止他们几个身份可疑。这些人潜藏进连州,肯定藏有目的,因此臣觉得暂时先别拆穿他们的身份,暗中派人盯着他们。”
刘子岳赞同他这个决定:“但咱们也不能白白养着他们。连州辖下有不少荒地没有开垦,将他们都派出去开荒,同时悄悄在里面安排几个咱们自己的人。”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