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洛阳城外时,桂公县公刘义真亲自出城迎接,杨禹以为是刘裕派他来的,心里还是挺高兴的,毕竟来的不是刀斧手,对杨禹来说已经是阿弥陀佛了。
杨禹旁边车上坐的就是刘青鸾,由于这种场合她不便现身,车帘遮得严严实实。
刘义真匆匆来到杨禹跟前,小声问道:“杨参军,我姐呢?我姐可在车上?”
对于刘青鸾跟去北魏,杨禹一开始心里就很不爽,在北魏还好,从这一刻起,只怕真正的麻烦才开始呢。
杨禹对刘义真点了点头,打马向前,离开马车远点,他自然希望越少人知道刘青鸾跟去北魏越好,事情一旦传开,没事都想找事的谢晦等人肯定是群起而攻之。
只是愿望是美好的,能不能瞒住那就难说了。
刘义真确认刘青鸾完好无损后,一颗心彻底放了下来,他很快回到杨禹身边,重新寒喧过后,他就忍不住高吟道:“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杨参军此次马踏平城,名震索虏,真是大快人心啊,只恨义真未能一同前往,目睹杨参军当日风采。”
杨禹看他见面先吟诗,一副骚包样,偏偏“不教胡马度阴山”他不吟,却吟“系马高楼垂柳边”,杨禹不禁暗暗苦笑,这小子怕是改不了这性子了,这做派没一点刘裕的样子,杨禹都有些怀疑他是不是刘裕的亲儿子了。
杨禹是刘义真推荐入职的,加上入狱时曾得过刘义真的帮助,与这文艺小青年的交集是撇不清了。
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加上这次在平城,他弄出来应付那群鲜卑贵族子弟的几首诗传得天下皆知,这难免让刘裕产生一种错觉,觉得他也是那种喜欢舞文弄墨的文人。
不过杨禹不在乎这些,刘义真虽然偏于文艺范,但待人还是不错的,至少对他没有南朝那些高门望族子弟的傲慢。
比如谢晦等人,就绝对看不上杨禹,在谢晦这些人眼中,高门与寒门之间的阶层是不可逾越的,就算你官比他大,他照样不拿正眼看你,你登门坐过的凳子,他们随后就会让下人当垃圾扔掉,这样的现象太常见了。
刘义真长在南朝这样的环境,却没有望族弟子的傲慢,已经算是难能可贵了。
见他如此热情洋溢,杨禹只得笑答道:“二公子过喻了,这几首诗只是在下抄来应付鲜卑人的,并非在下所作。”
刘义真愕然道:“抄来的?抄谁的?”
“王维和王昌龄。”
“此二人乃何方人氏,我怎么从未听过有这等人物?”
“呃,这个嘛……”杨禹还真不知道王维和王昌龄是哪里人。
“如此大才,杨参军一定要给我引荐引荐。”
“这……”望着刘义真一脸急切的样子,杨禹只得搪塞道:“恐怕让二公子失望了,此二人隐逸山林,不入红尘,在下实在没法给二公子引荐。”
刘义真先是大失所望,紧接着却说道:“不对,不对,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能写出这样的诗,怎会是山林隐士呢?”
靠,这倒霉孩子,怎么能这样呢?怎么非要逼得我无言以对呢?杨禹摊摊手,一副无从解释的样子。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