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瑟·格肯的精神不大好,看起来非常疲惫。
尽管他努力掩饰,但眼底的疲惫是骗不了饶。
耶鲁并不像外界猜测的那样风平浪静!
希瑟·格肯安安稳稳顺顺利利继承的错觉是他刻意营造出来的!
所以昨晚的通话中他才会束手无策,表现的有失水准,完全不像前面那样厉害。
所以他才会主动送来罗伯特·戈登,迫切希望跟自己合作。
所以他才会如此急切地来到哈佛。
想想也是。
布鲁克林稍作思考,就有些猜到了希瑟·格肯现在的处境。
如果当初伯克·福斯曼赶约翰·曼宁下台后不是引来安东尼,而是推他上位,或者他没有经过曼哈顿酒店会议,携大势履任,而是在约翰·曼宁死后依照‘遗嘱’履任。
如果在那之后他连续多次决策失误,他的处境也不会好——以哈佛的情况来看,或许根本用不到多次,只需要一次,他就会被伯克跟安东尼架空,成为傀儡。
细细想来,希瑟·格肯已经先后多次在对哈佛的战略上受阻了。尤其是曼哈顿酒店会议那次——那简直可以称得上是重大失误——在耶鲁领袖亲自下场的情况下一无所获,对他而言是致命的打击。
连续多次失利损赡不仅是他的威望,还有信任度与可靠度。
多次失利会让他丧失大部分话语权。
布鲁克林不知道的是,希瑟·格肯在对哈佛的战略上不只有曼哈顿酒店会议这一次重大失误,他的前任,约翰·曼宁,同样坑过他一次。
在来利·克鲁一事上,希瑟·格肯被约翰·曼宁大大地摆了一道。
那件事中耶鲁出人出力,最后的成果却大部分落入了约翰·曼宁手中,耶鲁只分到聊一部分。
&更是连边儿都没让他们沾到。
正是这次的失利令希瑟·格肯陷入被动,他不得不一次次对哈佛出手,想要挽回损失,堵住反对派的嘴。
结果损失没挽回不,反而一次次失利,越陷越深。
到现在,他已经被逼到墙角了。如果这次提案他不能为耶鲁争取到可观的利润,等待他的就只有被架空这一条路。
耶鲁虽然表面上风平浪静,权力交接平稳,实际上又怎么可能真的有平稳的过渡?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