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中法大致分为报中、守支、市易三步。
报中是盐商按照大明官府的招商榜文所要求的,把粮食运到指定的边防地区粮仓,向官府换取盐引。
守支是盐商换取盐引后,凭盐引到指定的盐场守候支盐。
市易是盐商把得到的盐运到指定的地区销售。
盐商们因为长途运输粮食的耗费巨大,曾在各边雇佣劳动力开垦田地。
生产粮食,就地入仓换取盐引,便于更多地获利。
因这种形式的屯田是由商人经营的,故又称商屯。
明初商屯东到辽东,北到宣大,西到甘肃,南到交址,各处都有,其兴盛对边防军粮储备以及开发边疆地区有一定作用。
根据大明朝廷的需要,除用粮米换取盐引之外,有时也可用布绢、银钱、马匹等换取,但以粮换取是主要形式。
这样保证了边关物资的充足,使得边关地区的物价几乎同内地无异。
宪宗成化年间停止各边开中法,令盐商于户部,运司纳粮换取盐引。
但盐引巨大的利润,致使权贵们纷纷通过各种渠道索取盐引,然后贩卖给盐商。
这样一来盐商们可以直接买到盐引,自然就不愿意再费时费力,向边关输送粮食了。
所以在孝宗弘治时,户部尚书叶淇改旧制,干脆让商人以银代米,交纳于运司,解至太仓,再分给各边。
每引盐输银三四钱不等,致太仓银多至百余万,国家的财政收入骤增。
这一些列的改革虽然使得朝廷通过直接卖盐引,大大增加了财政收入。
可这也导致了原先屯边的盐商,纷纷居家迁往内地,繁盛一时的商屯逐渐荒废。
然后边关的物价也越来越高,朝廷向边关输送物资的成本也在不断增加。
以至于到了崇祯朝由于内忧外患,大明甚至都快养不起辽东一镇了。
如果是和平时期,边关战事没有那么频繁,朝廷通过直接售卖盐引取得的收入是可以支撑起边关的开销的。
可随着战事越来越吃紧,边关的开销越来越大,现在户部每年卖盐引不过得银60万两左右,根本无力支撑辽东的战事,所以朝廷不得不加征辽饷。
李献忠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明年开始小冰河造成的天气异常会越来越严重,导致粮食大量减产。
整个辽东的粮价会更加离谱。
他突然发现银子变得不香了,粮食才是关键。
其实现在李献忠并不缺银子。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