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袁应泰一口咬定兵不下发这批扎甲时并未署名是专门拨付给“辽东铁骑”的,故而他将部分扎甲拨发给了抚顺关的守军。
此时刘主事已死,相关的文书也已经化为了灰烬,李志也只得作罢。
虽说最后武大员被认定为畏罪自杀,多少有些“无头案”的味道,不过其被抄没的20余万两银子入了户部,万历也算是接受了这个结果。
可接下来兵部尚书的人选就成了“齐、楚、浙”三党同东林党人争夺的焦点。
方从哲思来想去,只有熊廷弼适合接任兵部尚书。
虽然辽东经略的位置十分重要,可一旦失去了兵部尚书的支持,熊廷弼的辽东经略必将举步维艰。
于是干脆借着这次“开原大捷”将熊廷弼升任兵部尚书。
眼见方从哲推举了熊廷弼,东林党人一时也推不出更适合的人选来争夺兵部尚书的位置。只能退而求其次,将袁应泰推到辽东经略的位置上。
阎鸣泰也得以凭借本次坚守南关的功绩,升任辽东巡抚。
如此一来,双方在达成了妥协。
东林党虽然没有拿下兵部尚书,但袁应泰成功就任辽东经略也算取的了一个突破。
而保住了兵部尚书的位置后,“齐、楚、浙”三党依然能够在朝堂上形成对东林党的绝对压制。
万历破天荒的迅速同意了这次的人事变动。
在万历的过问下,首辅方从哲责令户部放了5万两的首级赏银给李献忠的开原路。
下令兵仗局按照开原路的要求打仗扎甲,以及鸟铳和鲁密铳。
很快大臣们就发现,开原总兵李献忠不是一般的受宠,向来不过问政事的万历皇帝,居然一而再,再而三的过问开原的军务。
这也让“齐、楚、浙”三党同东林党感觉辽东李家有重新崛起的迹象。
二十多年前万历就是过于宠幸辽东总兵李如松,从而引发了整个文官集团的辽东李家的忌惮。然后开始了对李家的一步一步的限制和瓦解。
如今的李献忠虽然不似李如松那般骄纵,李家也不是李成梁时期的李家,可这还是引起了方从哲的警觉。
让他决定要遏制一下李献忠的发展势头。
一方面他给辽东经略袁应泰下令,辽东各路要均衡发展,不可过于偏重开原一路。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