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应泰之所以敢于全面进驻宽甸六堡也是有底气的,他手中有两支精兵。
一支是石砫宣抚司的三千兵马,由马祥麟率领,以遵义参将童仲揆统之,也就是大家熟知的白杆兵。
另一支则是著名的戚家军,也是三千人马。
自辽东告急后,在家养病的原江南吴淞总兵戚金被兵部紧急征用,任命为援辽总兵官。
虽然此时的戚家军经过一系列的大战,精锐已经所剩无几了。不过毕竟曾经是让敌军闻风丧胆的军队,所以袁应泰点名要戚家军前来助阵。
经过几个月的跋涉他们终于来到了辽东。
应当说这两支军队的战斗力都很强,如果让他们分别驻守两地,那么是可以稳住宽甸周边的局面的。
不过袁应泰本着强强联手的想法,将两支精锐全都安排在宽甸堡驻守。
这时候就有问题了。
大明军中的各路人马向来都是谁都不服谁,主要体现在“南北矛盾”,与“东西矛盾”。
东西矛盾,就是辽东军与山西、陕西边军的矛盾。
朝鲜战场上麻贵直接对辽东军的部将李宁见死不救,甚至于将杨元斩首。
包括杜松是陕西人,许多辽镇的将领对他也并不服气。
南北矛盾则是南方的明军同辽镇为主的北军之间的矛盾。
比如平壤之役,骆尚志、吴惟忠率领的南军同杨元、张世爵、李如柏率领的北军就出现了“抢功”。
最后引起了两军的矛盾,也影响到了后续的协同作战。
即使是李如松也没有办法很好的处理南北军的关系。
杨镐还是有自知之名的,知道各路明军矛盾不断,要是放在一起他根本就指挥不了,所以干脆搞了一个兵分四路。
这些矛盾袁应泰自然是清楚的,不过他认为白杆兵同戚家军都属于南军的范畴,问题不大。
虽说白杆兵在平定播州时也是战功卓著,但一向以大明第一强军自诩的戚家军又怎么会将这些西南蛮的土司兵放在眼里。
双方平日里就因为一点小事口角不断。
这次因为补给分配先后的问题,戚金更是直接同马祥麟大打出手。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