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开始吸收一些摩尼教思想,以及一些弥勒教的教义。形成了一个混合宗教。它提倡“弥勒佛取代释迦牟尼佛下山拯救世界”的思想。
渐渐地,白莲教徒对于蒙古人的统治有所不满,他们号召发展教徒起兵造反。
南方红巾军的创始人之一彭莹玉就是白莲教徒,可以说南方的红巾军是在白莲教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不过南方的红巾军始终未能发展壮大。
大明建立后,作为以前红巾军出身的朱元璋,肯定非常知道白莲教对朝廷的威胁。
于是朝廷下令取缔了白莲教,《大明律》规定:白莲教为首者绞,从者各杖一百,流三千里。
但是白莲教的传教却从来也没有停止过。
到了大明成化年间,白莲教经历了一次“改革”,对后世影响很大。
山东人罗思孚在京师一带创立了一个新的宗教“罗教”,提倡“真空家乡,无生父母”的教义,认为人终究要回到“无生父母”的身边,而“无生父母”是天地间最高的神。
也许佛教,弥勒和摩尼教,不再能满足白莲教的追随者,他们决定引进“新思想”。
因此,“罗教”学说的精神被吸收白莲教的一部分。
他们将“无生父母”这一基本概念逐渐演变为“无生老母”,并且将白莲教原本一个尊崇的最高神弥勒佛降级,成为“无生老母”的使者。
明末时涅槃、洪峰、老子、罗祖、南吴、过关等民间宗教,都自称白莲的分支。
一时间白莲教迅速做大,这次他们利用中原持续大旱,鼓动百姓起来反抗朝廷!
原本白莲教的头目徐鸿儒、王好贤、于弘志等约好在河北景州、蓟州、山东郓城同时起义。
因为山东的灾情日益严重,徐鸿儒决定提前单独率众起义。
天启二年,六月二十一日凌晨,曹州府一带的白莲教徒,连同不堪忍受压迫的农民百姓,齐集郓城六家屯。
徐鸿儒率众歃血盟誓,一时旌旗招展,刀枪如林,呼声震天,群情激昂。
起义将士以红巾为头帕,手持大刀、长矛,首先发兵包围魏家庄,又攻占梁家楼,接连占领四个村寨,声威并举,应者云集,在鲁西南地区高高举起了起义的大旗。
义军多头缠红巾,众至万余人。
徐鸿儒自称中兴福烈帝,改年号为大成兴胜元年,封陈灿宇为右丞相,弟弟徐和宇为英烈王,另外还设有都督、总兵等官职,初立建制,并制定了周密的作战计划。
为减轻将士的后顾之忧,徐鸿儒把起义军家属安置到当年宋末农民起义的根据地水泊梁山,这里山高水阔,易守难攻。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