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1 / 3)

+A -A

        选官制度是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不同的社会形态中,都必然会有一套与之相适应的选官制度。其主要包括奴隶社会的世卿世禄制、战国时期的军功爵制、汉代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隋唐开始的科举制等五种选官制度。其变化的原因,从根本上说是经济和阶级关系变动的结果。

        【知识点归纳】

        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一)原始社会:“选贤任能”的民主制度

        1.背景:生产力低下,生产方式简单,人们共同劳动,收获共享,和睦相处。由于社会分工的需要,人们都推选富有生产经验的劳动能手和具有指挥才能的英雄,充当本部落联盟的带领者、组织者、管理者和保卫者。

        2.含义:人们通过民众大会推选有才能的人和罢免不称职的人。

        3.标准:才能与品德。

        4.特点:民主选举,选贤任能。

        (二)奴隶社会:“世卿世禄”制度

        1.背景:在奴隶社会中,奴隶主贵族掌握政权。

        2.含义:各级官吏都是由国王、诸侯按自己亲属血缘关系的远近相应地把土地、臣民分封给他们,让他们世代相传,称为“世卿世禄”制度。

        3.标准:血缘关系。

        4.特点:按照血缘关系的世袭制度,是王权与族权的统一。它通过家族血缘关系来确定政府各级官员的任命,依血缘亲疏定等级尊卑和官爵高下。

        (三)战国时期:军功爵制

        1.背景:春秋时期以后,随着阶级关系和生产关系的变革,新兴地主阶级力量增强。

        2.含义:一种主要用来奖励军功的爵位制度。

        3.标准:军功。

        4.特点:按军功授爵,打破了奴隶主贵族世袭爵位的制度,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势力的增强。

        (四)汉代:察举制

        1.背景:为了适应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的需要。

        2.含义:为了广泛搜罗、管理人才,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

        3.标准:才能与品德(声望)。

        4.特点:由地方推选人才为官(自下而上的选官),而把任命权集中到中央。

        (五)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1.背景:东汉后期到魏晋南北朝时,豪强地主势力发展,选官逐渐被世家大族所支配。

        2.含义:依据门第高下来品评人才,选拔官吏。

        3.标准:门第出身。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推荐本书
儿与娘初试云雨情之瓜棚【瓜棚奇情】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1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