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只要考取了生员,也就是有秀才名头,就算彻底脱离了普通老百姓阶层,可以拥有一些实际意义上的特权。
例如受免丁田粮税,又如上堂不必下跪等等,实实在在的权力。
考中了秀才的读书人,只要不是读书读傻了的读书人,一般在当地的县府,都能混的风生水,成为富甲一方的有钱人。
科举考试的第三关,那就更厉害了。
乡试,又称大比、秋闱。
每三年,在一省之地举行一次,一省的读书人,最后只能要几十个人。
全国各省的录取人数加起来,也不会超过一千人。
乡试可以说是科举考试之中最为重要,也是刷下人数最多的一关。
毕竟,通过了乡试之后,便具有了做官资格,可以称得上一句举人大老爷。
乡试之后的第四关,就是会试了。
常在乡试后次年的二月初九至十五日举行,由京师礼部主持,又称春闱、礼闱。
考过会士虽然不能获得什么实际意义上的好处,但却拥有了进入下一关殿试的资格,有面见皇帝的机会。
殿试,也就是科举考试的最后一关,百姓们口中常说的跳龙门。
考中者便是金榜题名,算是拥有进士出身,可以称得上是潜力无穷。
而前三名,被称之为状元、榜眼、探花,算是进士及第,算是一甲之列,然后还有二甲,三甲,反正都是进士出身。
这些都是正规的科举制度,也是正常读书人,想要做官所必须经历的各项考试。
可是万事万物既然有正常的,那么就有不正常的了。
有正常的科举考试,就有跳过科举考试便可以入朝为官,直接获得功名的恩典,被人称之为恩科。
这种天大的恩典,可不是寻常百姓,寻常土财主所能奢求的,是皇帝为拉扰勋贵系所特设的考试。
想要参加恩科就必须获得国子监童生的身份,而想要成为国子监童生,比的就不是你个人的努力,而是你的出生如何。
因为国子监设的最初目的,就是为了勋贵一脉,还有一些得宠的外戚家族之中,那些不学无术的子弟们,而设置的。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