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怕是最顶级的武道强者,也只不过可以,以一敌百而己,对于豪门勋贵子弟没有多少的吸引力。
“………”
其实,江湖中人对于入朝为官,还是很感兴趣的,可是对于科举之途,又是摸不着头脑。
在清朝这个时间段中,可没有信息大爆炸之类,网络四起,千万信息叠加于电子网的全民优势。
几亿百姓们的识字比例,不超过一成。
而在这些会识文断字的稀罕人群中,一些号称书香门第的世家,可是将那精修八股的心得,当成了镇族气运的传家之宝,号称是家学…
别说是外人了,就算是本家的旁系子弟,都没有资格观看,只有嫡系子弟,才有资格细细观摩,守得那叫一个严实……
至于说是,走武将之路,那就更难了。
如果说,身处于乱世,一切的秩序和规矩都被打破,那到也没什么。
因为那个对候,什么血统、身份都没有丝毫用处,这也是为什么,世道越乱,将星越多的主要原因。
当然了,现在,清朝的统治还稳固,勋贵将门多如牛毛,在这个情况下,普通人想要出头,那可真是难如登天。
与之相对的,和珅、和琳两兄弟的出身,虽然因为父母去世,人走茶凉的原因,比一般的世家子弟差上一些…
但是,比起普通百姓的出身,和珅、和琳两兄弟还是强上太多太多。
自古以来,每一个朝代,最大的两股势力,便是以读书人为主的文官集团,还有就是以武将为主的勋贵集团。
虽说重文抑武是每一个大一统朝代的国策,文官的地位,往往要高过武将,但是,勋贵集团的地位还是特殊。
因为勋贵集团一般是父传儿,儿再传及后的传承方式,皇帝对勋贵之家知根知底,加上勋贵之家的一身荣辱,全部系于皇族之手。
双方的关系,虽然没有外戚那么亲,但也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这也是皇帝,一般都比较重视勋贵的一方面原因。
“………”
原著中的和珅,之所以能那么快的崛起,除了他自身的能力之外,还有一部分是因为钮祜禄的姓氏加持。
以和珅的身份,只要过了那些小鬼的那关,再上下打点一番,进入皇帝的眼中,是很正常的事情,以后纵横官场,不在话下。
原著,和珅之所以混得那么好,有自身能力的部分,自然也少不了勋贵的加分,或许未尝没有乾隆皇帝的某些心思,在里头。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