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到最后,房价是因为许家赢撤离崩塌的,他可不背这锅。
就在所有资金全部回到上港亿富投资之后,意外来了。
内阁发布公告:朱老板亲自兼任央行行长,限期收回银行违规放贷,谁收不回来,让谁坐牢。
好似一记金箍棒砸下!
砸懵了海叉岛两万家房地产公司。
谁的资金链都绷的紧紧的,谁都是杠杆操作,利用银行的钱操作,利息都是按天算的,一个电话就给送上门,绝不能出一丝差错的。
而整个海叉岛的繁荣,都来自银行和信托。
虽然朱老板一再强调经济过热,一再出台宏观调控措施,可谁也没当回事,都麻木了,狼老也不来。
或许是狼不会游泳,也或许是离海叉岛太远了。
现在突然收回贷款,这一记杀手锏太狠了,直接掐断了资金流。
两万家房地产企业,一夜之间,像飓风过后的麦田,齐刷刷倒下了百分之九十五。
成功撤离的当然有。
比如亿通六君子,在潘十亿的强烈主张下,提前一个月就清空走人了。
毕竟都是学院派。九十年代的硕士那是金光闪闪,而且易小笛佛系不争。唯一学历最低的潘十亿,却是最强的一个,市场嗅觉极其敏锐。
他们借着海叉岛的房地产热,和他们打下的威望,跑到燕京募集了十亿资金,直接把股份公司做大了。
但六个男人组成的管理层,而且不分座次,那是肯定不行的。
他们从一开始就埋下了内斗分裂的隐患,做大之后,这种分歧会导致摩擦加剧,最终反目成仇。
另一个成功撤离的典范,金典集团张宝全。
张宝全最初没有任何背景,就是一个文学青年,当过战地记者,出版过小说集,还到电影学院读完了导演专业。为了筹集拍电影的资金,选择下海。
他最先到了小镇,但没有找到机会,于是继续往南,来到海叉岛。
在海叉岛,张宝全与银行下属的一家企业合作,开办了一个二级房地产开发公司,同岛上的其他地产公司一样,开始炒地皮——先找好买家,再利用银行的资金,找到上游的土地,转手卖出。风险很小,收益却不小。
在炒地皮的同时,他注意到大量的粮食和货物进出海岛,便成立了一家海运公司,买了一些二手船,开展另外一项生意:海运。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