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六章:功成身退(三) (1 / 13)

+A -A

        论,怎么让一个不懂佛理的人和一群高僧辩论?

        答,让大家都闭嘴。

        思觉大师乃是有道高僧,活了八十九岁,最大的愿望就是修成正果,得遇如来。

        但他没想到自己在辽国追求了一辈子,没见过什么有能者,反而在大宋遇到了。

        刚才那一幕,绝对不是幻术,他虽然年纪大了,但绝没有老眼昏花。

        “这个一页书不简单。”

        思觉大师心中提高了警惕。

        “佛曰......”

        “大师,我们先做禅定,再论其他吧。”

        晁盖不等思觉大师说完,便出言打断。

        开什么玩笑,自己连佛家的知识都是略通皮毛,岂敢跟这些天天打机锋,搞辩论的和尚斗嘴皮子!

        所以自己才扬长避短,费尽心机的用禅定比赛封了他们的口,岂能让他们找到由头!

        而且,在木桩设计上,晁盖也是花费了心思。

        其他僧人坐八尺木桩,晁盖和思觉大师坐丈六木桩,暗喻丈六金身。

        这就会给现场的僧人们一种很强烈的心理暗示:现场之内,唯有思觉大师与晁盖平起平坐,其他人都是陪衬。

        这样一来,晁盖也只需专心对付思觉大师一人便可,缩小了对付的范围。

        所谓的禅定,并不是那么容易。尤其在数万人的注视下,坐在一人合抱的木桩上,需要很强的心理素质和深厚的禅定功夫。

        一人合抱,听起来很粗,其实有多粗呢?按照身高一米七的人来计算,合抱的臂展应该也是一米七左右,那么这个木桩的直径54厘米左右,也就是一个蒲团的大小。

        平时蒲团放在地上,稳稳当当,而且还是软垫。

        这原木桩却在八尺高处,一阵风过来,晃晃悠悠。个别胖大的和尚,光是坐在上面就有些吃力,更何况打坐了。

        而且晁盖还特意在木桩顶端做了一点小修改。一般的蒲团除了软之外,还微微凹陷,就跟猫窝一样。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推荐本书
天命水浒 第八十六章:功成身退(三) (1 /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