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十六日,潍坊城。
晁盖召开公审大会,审判白时中。
宋朝得文人之心,一个非常大的原因便在于,官府对文臣的“不杀”之策。
自秦汉以后,“刑不上大夫”便是一句空言,违法的文臣武将朝堂公卿被杀的不计其数。
唯有宋朝,虽无明文规定,但是立国百年,未有诛杀文臣的先例。
所以,《铡美案》虽然流传甚广,但一定是杜撰的,原因就在于此,宋朝对文臣是“不杀”的。
包拯喊: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怎么可能呢。“刑不上大夫”才是宋朝的潜规则。
抢占百姓农田不算罪,因为天子说了“书中自有千钟粟”。
贪污受贿、放高利贷不算罪,因为天子说了“书中自有黄金屋。”
强抢美女,妻妾成群,通奸扒灰不是罪,因为天子说了,“书中自有颜如玉。”
能够给文臣定罪的,唯有站错了队,得罪了同僚。
这也就造成大宋朝堂党争激烈,贪婪成风,内战内行,外战外行。
但在晁盖这里,这套“潜规则”却行不通了。
白时中虽然是“尚书右丞”,但该判他的死罪,晁盖毫不手软。
一场公审下来,白时中主要三条罪状都集中在他数年前担任青州知府期间:一为收受贿赂肆意制造冤案,民多怨愤;二为懒政无为,致使灾年百姓饿死无动于衷;三是肆意倒卖府库物资,为自己肆意敛财。
三罪并罚,判处游街示众后,斩首示众。
“怎么可以,怎么可以因为这些小事定我的罪?我不服,我不服啊!”
白时中当庭叫嚷。
“如此行事,不合律法,不通人情啊。”
一些文人学子也为白时中叫屈。
“如此擅杀,置我等文人颜面于何地?”
战争结束之后,很多潍坊城内的老儒都开始跳出来发表观点了。
“判罚太重了,太重了!岂能因区区铜臭,杀害朝廷大员!”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