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会”,顾名思义必须有座“庙”。
“庙”,一般是指供奉祖先神佛和历史人物的地方。而庙会呢,,又称“庙市”,是民间宗教或当地的岁时风俗。一般在农历新年、二月二龙抬头等节日或者农村有重要事件时举行。其形成与发展和当地的宗教活动有关,例如:东岳庙会,白云观庙会,佛山庙……
汶南镇庙会,形式规模都比较小,但却是当地人重要的文化事件,举行的日期是每年农历七月十五到二十日,今天是庙会最后一天,也是最热闹的一天。张贵普一早就来到了石楼子村。
很快,林悦就从家里走了出来。同行的还有一个四十出头的中年人,听林悦叫他二叔,是石楼子村的村副主任。
张贵普是个自来熟,也可能是职业的关系,没几句话就和村主任称兄道弟起来,三人有说有笑,二十多里的盘山路,十多里的水泥路,三十几分钟就到了地方。
庙会就在汶南镇的集市上举行,汶南镇是赢牟县下辖的二十二个乡镇之一。“赢牟县”是鲁中很小的一个小县域,县虽然不是很繁华,但却处于鲁中山区的盆地地带,周围的山脉连绵起伏,像一个怀抱一样把县城抱在了周围,牟河则像一条玉带横穿过盆地,从县城前面流过,自古以来“县”的人就觉得“县”的风水极好,并形象地比喻县为“九顶雅鹿山,八宝凤凰城。”
汶南镇坐落在牟河之南的南部山区地带,是很大的一个乡镇,经济并不怎么发达,但却有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相传有东周时期的铜矿遗址,还有唐时宰相杜如晦的衣冠冢,相似的百姓在相同的土地上活着,一辈子接着一辈子,也不知道是哪一朝哪一代因为什么重要的事,设立了汶南镇庙会,历史的长河也许失落了记载庙会由来的卷帙,却保留了形式,每逢庙会时,当地很多农村的传统节目都会搬到庙会上来,这“形式”就成了汶南镇的标志性记忆,也是全镇百姓最热闹最欢快的日子。
今天庙会上来的人真多,有好几个大帐篷,还有一处舞台,更有好多卖糖葫芦摆地摊的。田、林、张一行三人开车到了路口,见靠集头有一个看车处,张贵普就过去跟看车人讲起了价格,然后把车开了过去,林悦觉得有些多余,田学军却笑笑说:
“小日子靠算计,不讲价不行啊。”
停完车后,张贵普递给了看车人一颗烟,又跟看车人攀谈了起来,约么半支烟的功夫,张贵普笑着跑回来说:“今天来的正巧,有歌舞团表演,还有白衣娘娘庙门口来了民俗祭拜,你可以去看看。”说着张贵普用眼睛看着林悦。原来张贵普用停车的功夫,打听林悦感兴趣的节目去了。
早早的,庙会上就挤满了人。三个人随着人流往前走,听田学军说,都是十里八村的乡亲,有的甚至赶了二十几里路过来。
张贵普好动,一会儿在这个摊前看看,一会儿又去那个摊前挤挤,后来实在人流太多,三人就商议去干点什么,这时张贵普就说:
“有两个比较好玩的,一个是汶南镇民戏‘老腔’表演,这个老腔可是只有赢牟县才有的戏曲形式;再一个今天上午白衣娘娘庙里有祭拜,都是些老人按传统民俗搞的仪式,这两个都可以去看一看。”
田学军显然对传统戏“老腔”更敢兴趣,就想过去看戏,而张贵普也是一个喜欢热闹不喜静的人,二人一拍即合,然后扭着脖子看林悦。
林悦想了想说:“我还是更想看俗仪,要不这样,你俩看戏,我去看祭拜,怎么样?”
“好哇。”二人异口同声地回答,然后田学军又笑着嘱咐林悦,“咱们各看各的,等会儿就在这棵老柏树前集合。”田学军用手指了指不远处庙门口的一棵汉柏。
三人就这样商定了,田张二人搭着肩膀去听戏,然后林悦自己走进了庙里。
“白衣娘娘庙”又叫送子观音庙。传说是位很灵验的观音,香火非常旺盛,当地人来的络绎不绝。
进了院子里是三间正殿,祭拜的仪式就在殿前的广场上举行,林悦进来时,祭拜仪式正好开始:
只见,院子中间见铺着红毯,当中摆了一张桌子,上面分别摆放着猪头、羊头、牛头,最后面有一块大红幕布上挂着一个怀抱孩子的神像,不用说就是送子观音了。两旁还摆放着大烛台,上面插着一米多高的红蜡烛,一阵喇叭声后,司礼官就开始念文书,大约是什么天地神佛,观音送子保佑乡里太平之类的,然后一些民间耆宿就开始按仪式三拜九叩,作揖行礼。礼拜完毕后,周围的一些老太太和大姑娘小媳妇的都开始跪下来磕头,林悦一看别人都跪下了,自己也只好跟着跪下磕了十个头。民俗仪式讲究诚心,要么不磕头,磕头就要恭敬,于是林悦也跟着默默悼念:
“菩萨保佑一方平安,发慈悲保佑田学军官运亨通,保佑石楼子村百姓致富什么的。”
一个外地大小伙子跟着作揖打躬,从一旁看甚是滑稽。
等这些都完成后,耆宿们就坐到一旁的椅子上,一派喇叭声后开始了锣鼓民俗表演,林悦看这些表演里边,有的是祈祷风调雨顺的,有的是表现丰收喜悦的,还有的是怀念祖先鬼神的。当这一切表演完后,已经是晌午了。
这时,田学军和张贵普正好笑嘻嘻地从外边走了进来,张贵普更是一边比划一边说着。林悦笑着问二人:
“看了些什么这么高兴?”
田学军说:“演的传统戏,‘二妮子赶集’,咱们这里名角‘杨柳桃花红’演的,真好看你也不去,可惜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