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瑞瑜由王石头领着往通州城南这么一走,才知昨日自己走的那条,竟然不是南门外的正道。
这通州既然是京杭大运河的终端,那粮仓自是极多,这南门外,便是通州大运南仓的所在。
南门外这片平坦之地原是通州草场,天顺三年,因运抵京城的漕粮愈多,朝廷便增置通州大运仓,至天顺四年,正式修筑大运南仓,分为通州卫南仓、通州左卫南仓、通州右卫南仓、定边卫南仓,每卫仓“各就一处,各筑垣墙,每仓各置一门,榜曰某卫仓屋,三间为一廒,廒后置一门,榜曰某卫某字号廒”。这些仓廒总计百多座,占据南门外大半之地,而所余之处,便被无数屋宅、店铺填得不留一丝空隙。
小石头自然是打小便瞧惯了的,此时见陈瑞瑜有些吃惊的模样,便露出似笑非笑的神色,若非陈瑞瑜早上才教了些功夫,保不定便要取笑两句。
二人的去处,却是南门外仅余未设仓廒的几条街。
此处果然比昨日所见更为热闹,店铺、酒肆一间接着一间,行人往来穿梭,多是外地口音,真是南腔北调,无所不有。据小石头说,再往西一、二里便是漕河,因漕运所抵通州石坝、土坝的船只极多,往往要等上许久方才轮的上靠岸,是以这南门的几处小码头,便成了多数南货北运的商船下碇之处,这几条街自然便热闹得多。
小石头熟门熟路,在小巷里左穿右绕的,陈瑞瑜已有些辨不清方向,小石头却已在一处院门前停住,回头指了指,便上前拍门。
陈瑞瑜留意,小石头拍门也是有讲究,三长一短,隔了片刻,又是三短一长。
或许是察觉到陈瑞瑜起疑,小石头低声道:“大哥,此处是胭脂姐姐他们的住处平日里,是不在此处的。”
陈瑞瑜微微点头,未发一言。
过不多时,那扇门“吱嘎”一声,开了条缝,一个脑袋探出来左右瞧了瞧,便点点头,敞开了门,待陈瑞瑜与小石头进到门里,便立即关门落栓,动作极为迅速,显见是常做的。
“胡大叔,这几日可好?”小石头笑道。
“好着呢,”想必是叫胡十七的笑道:“你可好些日子没来了,今日怎的?”说着,拿眼斜着陈瑞瑜。
“姐姐不是说寻个帮手的?”小石头道:“今日我便带陈大哥来看看,这位陈大哥身手可好着呢。”
“哦?”胡十七上下打量了下陈瑞瑜,冲他点点头。
“姐姐可在?”
“在,打十五以后便没出过门。你们今日来还巧,已请了四人了,姑娘正有些不满意,说再寻一个好的。”
“哦?已有四人了?”小石头有些担忧,问道:“这么快?”
胡十七摇摇头,道:“我瞧着吓唬人可以,真要动起手来难说。走吧。”
说罢,便将二人一路领进后院。
陈瑞瑜一路上一言不发,暗地里四下打量着。这是一座两进的院子,前面冷冷清清的,瞧不见人,到了后院才见到两个婆子,见到三人也不招呼,只顾自家忙着。
胡十七一直将二人带到正屋前,扬声道:“姑娘,石头领了个人来。”
说完,便冲石头点点头,返身回前院去了。
小石头犹豫了下,回头对陈瑞瑜道:“大哥请稍等如何?我进去先说一声。”
“好。”陈瑞瑜应了声,便离开几步,站在院子里瞧着两个婆子做事,竟是背对着正屋。
两个婆子年岁瞧着也并不老,四十来岁的模样,瞧见陈瑞瑜的穿着打扮,似乎有些好奇。
“这位小哥,可要喝茶?”一个女人问道。
“不必。”陈瑞瑜笑道:“你们忙你们的,不必招呼我。”
两个女人没再多说,相互瞧了眼,转身各自忙手里的活去了。
约莫一盏茶的功夫,那正屋帘子一掀,走出一个人来,小石头随后也跟了出来。
陈瑞瑜转身瞧着,心道这位想必就是那位胭脂姑娘了。
胭脂穿一件玄缎绣花的夹袄,长裙下露出一双红鞋,头上仅斜插着两支银钗,一张瓜子脸上素淡浅描,两眉斜挑,倒是一双眼分外有神。
“大哥,这便是胭脂姐姐。”小石头笑着说道。
“在下陈瑞瑜。”陈瑞瑜拱手一礼,便再不多说一句。
胭脂瞧上去也就二十五六的模样,但站在门口这姿态,却带着几分大家的气势。这感觉又让陈瑞瑜有些恍惚,似乎又想到什么,但随即又消失的无影无踪。
胭脂点点头,并不言语,面上神色有些淡淡的,说不清喜怒,随后便冲那两个女人叫道:
“赵婆婆,你去唤那四人过来。”
请收藏本站: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第一书屋;http://12w.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