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不少媒体找到学校这边来,想把你昨天的发言稿要过去全文刊载,我和他们说你回答问题那个环节是临时加的,所以没有发言稿,那些记者第一反应都是不相信……”
“这也正常,毕竟伱今年才22岁,取得的成就已经比很多人一生都高,结果获奖感言的时候,发表的话却又成熟得很,要不是我们知道内情,恐怕也会以为你受到了什么高人指点……”
常浩南对此的第一反应是意外。
主要是这帮媒体选择的切入点确实很独特。
不过仔细想想又很合乎情理。
正如杜义山所说,这个时间线上的常浩南才活了22年,发表那样一番高论确实有些不符合他看似高开高走一路逆天的履历。
如此少年老成的反差感,自然会吸引不少人的注意。
常浩南显然不可能如实解释说那段话其实是讲给前生的自己,只好语焉不详地一笔带过去:
“也没什么,一些个人感悟而已。如果学校方面需要的话,我倒是也可以整理出来……”
毕竟在京航上了两辈子学,他对于学校还是有感情的,这种力所能及的事情并不介意帮个忙。
“那倒不用你再麻烦一趟,这种事情,央视的主办方那边自然会有记录放出来,只不过会稍微慢一点而已,这次关于五四奖章的报道恐怕要持续至少一个星期时间,不着急的。”
“连续报道……一周?”
刚刚打开冰箱门,正准备取几个鸡蛋做番茄炒蛋的常浩南直接停住了手上的动作。
“是啊,从今天开始,在新闻联播里面会有一个时长三分钟,持续七天的专题部分,今天晚上会是一个总体性的报道,后面六天的内容分别对应你们六位获奖者的个人事迹。”
杜义山乐呵呵地说道:
“当然,具体到提交上去的、和你过去一年工作有关的所有材料,都已经经过学校,还有科工委方面筛选过了,范围严格控制在公开之后没有泄密风险的部分。另外,我已经让宣传口那边在完稿之后送过来一份,到时候由你本人再审核一遍,都确定没问题之后才会正式播发。”
阵仗很大,不过以五四奖章的分量而言,也值得这么搞一回。
眼下这个时代,太缺少正确的方向引导了。
至于报道的内容,有杜义山参与把关,常浩南反而并不很担心:
“还是老师您考虑的周全,能这样的话那自然是最稳妥的。”
聊到这里,前者又在电话里透露了一个小秘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