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7章 我,博士,还没入学,但已经有 (2 / 3)

+A -A

        “这样等到明年企业正式转到科学院名下之后,不管是你直接管,还是到里面担任技术负责人,在上面的阻力都会小很多。”

        “怎么样,够意思了吧?”

        他自然不可能在常浩南面前说自己现在悔得肠子都青了,恨不得把这个企业抢过来。

        只好打打感情牌了。

        但后者听到这个消息之后的表现有些出乎丁高恒的预料:

        “太感谢您了,丁主任。”

        常浩南的语气似乎透露着一点……

        喜出望外。

        实际上,他如今已经积累了多达1500点的科研点数,为了节省时间,甚至打算首次尝试系统直接输出结果的能力。

        否则按照过去那样按部就班的一项项串行完成任务,等程序写出来恐怕都得到明年。

        当然,系统肯定没办法直接变出一个装着程序的U盘或者硬盘来,就算直接给结果,也还是只能灌到常浩南的脑子里面。

        但是这至少让他从一开始就有了总领全局的能力。

        只要有足够的人力和算力,就可以直接并行分配任务,甚至把程序拆成一个个模块,由不同的人负责完成,最后再统一拼装起来,而无需等到一项工作结束之后,再根据结果部署下一项。

        效率会提高十倍不止。

        当然高效率是有代价的。

        那就是需要很多人。

        未必需要特别高的水平,只是数量必须非常多。

        但又不是一直需要。

        把初版软件搞出来之后,接下来的升级、维护和数据库完善这些活,就没那么急了。

        这样比较奇特的需求造成的结果是,在软件的开发阶段,更适合由传统的课题组模式来完成。

        毕竟可以利用科学院和学校内部大量的人(研)力(究)资(生)源。

        并且只要以项目补贴的名义发钱就行,不涉及到国企招聘员工那种复杂的组织和合同关系。

        但在进入维护阶段之后,又需要切换到企业的模式。

        因为流动性极大的研究生根本不可能满足长期迭代更新的需求。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推荐本书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357章 我,博士,还没入学,但已经有 (2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