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第四批到第六批的24架单座机,以及第一批4架双座机,就会开始采用刚刚姚工说的,升级之后的新机体,以及性能稍好一些,最主要是有对地对海模式的N001M雷达,获得有限的对地对海打击能力。”
“这个机体,就是为了第二轮改进计划准备的,一是要消除中央升力体的结构弱区,二是升级更大比例的复合材料和锂铝合金减重,三么,是全面换装国产化的机载设备,并全面兼容国产弹药体系。”
三人依次走进去后,何明反手关上门,同时开口介绍道:
尽管如今这条时间线上的十一号工程跟前世相比已经面目全非,但是在1997年就整出一架完整版的苏30出来,还是让常浩南感到有点震惊。
上一世甚至直到2020年左右,华夏每年还要进口大量的飞机紧固件用于生产。
“看来你们在这个改进方案上下的功夫很深啊……”
正常情况下,单纯引进一条总装线是没必要搞这种结构测试的。
而且,一架飞机上面需要用到的紧固件种类繁多,具体的性能要求和材料使用又大相径庭。
“难道我的影响力已经这么恐怖了?”
“对,这六批总共34架飞机,也是咱们100%使用俄方零组件生产的全部数量,后面就会逐渐采用串装件生产,逐步过渡到除了动力系统以外完全国产。”
十一号工程是华夏航空工业和苏霍伊公司之间的合同,跟造发动机的留里卡-土星没关系。
准确来说,是一架飞机的壳子。
比如歼6的静力测试是在准备搞歼教6的时候完成的。
歼10确实有多用途能力,但身板还是严重限制了发挥。
因为即便距离不近,还是能看出来像雷达还有发动机一类的地方装的全是配重块。
不过也是好事,镐京那边本来就专攻大型飞机,产线拿来造战斗轰炸机太浪费了。
不过说到这里,何明先是停顿少许时间,又紧接着补充了一句:
“当然,等到常总那边的涡扇10搞定之后,那就连动力系统都解决了,到时候,就能完全国产化第三代战斗机了……”
“没错。”
何明在旁边解释道:
然后抬起,头仔细看了看飞机上面的一些细节。
“可以。”
上一世,歼11的静力验证机是在进入新世纪之后才开始投入使用。
当然,代价是歼轰7的数量肯定就不需要那么多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