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3章涡扇10的潜力
&干扰设备的第一台样机,其实已经在电子14所那边开始试制了。
只不过,在手头没有军用GPS导航模块的情况下,目前只能对粗捕获的C/A码进行逆向识别。
但问题在于,C/A码本身就是完全公开的东西,根本用不着常浩南和徐洋开发出的那套复杂算法做转发式干扰。
直接用生成式干扰的效果也很好,而且成本还更低,因为不需要实时转译,只要提前生成好等需要的时候再发出去就行了。
所以样机只做到了最后一步,就没再继续下去
现在总算是能完成最后一个步骤了。
当时感觉效果已经很好了。
于是,在歼轰电7上面费尽心思也没想出个妥善方案的问题,就被这样简单粗暴地解决了。
“膜层结合力175N……”
现在看来……
根据俄方的计划,一架正处在试飞过程中的预生产机T10V-5,也就是日后苏34的原型机将被改造为类似歼轰电7的电子战平台,并在未来接替老迈且数量不足的苏24MP,承担起伴随电子掩护和防空压制的任务。
毫无疑问,镀膜性能是符合热端零部件要求的。
之所以没用涡扇9,是因为这个镀膜实在有点贵,无论涡喷14还是涡扇9的量产型都有点上不起,所以就直接从同车间拿了个最近生产出来的工件去做了。
万一被当做是阳奉阴违,暗中表达对大政方针的不满,那可就彻底完蛋了。
……
只能说,在看到这个方案的时候,常浩南恨不得马上就让完全国产的歼11服役。
不得不说运气绝佳。
毕竟是上辈子的事情,他也不可能真拿出来说事。
“常总,结果已经出来了,这是检测报告,还有样品。”
根据供货协议,后续的其它设备和生产线,将采用类似歼11的方式,逐步提高国产化率,并最终在国内实现完全生产。
现在有了这样一个意外之喜,自然可以更进一步地榨取核心机的潜力。
上个月末,也就是常浩南忙着成立火炬-法拉利合资公司的事情那段时间,黎明公司也在俄方技术人员和技术资料的帮助下,成功建设了一条完整的多弧离子镀生产线。
因为是正式且完整的检测,因此报告上面的内容很多。
而且,因为是一次拿到了两套,所以甚至还能留出一套来进行干扰效果测试。
“沃龙佐夫先生,我们对这套设备的性能,以及投产进度都很满意,如果贵方那边也没什么问题的话,我想,合作第一阶段的备忘录,应该就可以签署了吧?”
常浩南直接用最快的速度翻到了重点部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