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是丁高恒早有心理准备,也还是对这个效率感到咋舌。
光是他常浩南的名字,就已经比较有说服力了。
然而到了常浩南这,1998年2月和1997年11月的两份报告之间,除了作者和标题之外,就几乎找不见什么一样的地方……
就眼前的事情来说,当务之急还是要在国内来一次全方位的供应商可靠性排查。
甚至是在位于中间的韩国人完全察觉不到的情况下。
这种一年直接翻倍的事情,他上次听说,还是重生之前半导体产业刚被制裁那会。
“……”
毕竟这两年的成果看得见摸得着,给上级的信心反馈非常及时且充分。
而如今的时间线上,由于常浩南的一番操作,欧洲人甚至还要更加强势一些。
连低端都算不上。
什么叫行业百草枯啊?
这样句句不提自己,但句句都是自己。
不仅仅是日本企业,而是要趁着这个机会,把涉及到重点项目和命脉行业的滥竽充数之辈尽可能清除出去。
正常情况下,华夏需要按部就班,像是打怪升级那样,先进入国际供应链,占据或者取代韩国的位置,然后才有向日本发起挑战的可能。
常浩南这样说到一半,突然想起来了什么,于是话锋一转:
“不过,既然这样,我觉得可以提出来,把航发动力从航空工业总公司拆分出来的事情了。”
“刚开始的时候,因为参与项目的同志来自很多不同单位,所以花了一段时间适应,效率稍微低一些,后来大家的工作方法匹配起来,进度自然就会快起来。”
自然也就不能按照常理来判断。
当然,以华夏的体量来说,只要有一部分拔尖的企业能占住中端位置,那紧随其后的大军也不可能放过更往下的部分就是了……
常浩南还是那套老办法。
面对赞赏,首先夸奖自己的手下。
前者回过头,一时间摸不准这个问题是什么意思,只好先给了个进退两可的回答:
“没什么特别要紧的事情,供应商排查这个事我们集团平时就一直在做,所以这次反而不用搞什么大动作,模锻压机和太行发动机两个大项目目前也都在正轨上,不急着需要我干什么。”
根据项目性质和规模的不同,具体的汇报频率一般是每季度、每半年或者每年一次不等。
哪怕效率比较快的项目,一般情况下每个季度能取得一点值得汇报的进度就算是不错了,大部分内容都是跟上次差不多的。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