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超过马赫数1.4之后,鼓包表面附面层的扫除能力将会锐减,附面层分离加强,进而会造成较大的进气压力损失和畸变,预计在使用涡流发生器以后,可以把这個明显的拐点延伸到马赫数1.8以后。”
比如当年把歼教7的生产交给贵航,就不是没有反对意见。
“真正需要参与结构设计的同志妥善处理的部分,是如何在进气道外壁中布置那两个挂架所需要的电气线路……”
“所以,我才拿出这样的一个初步方案,希望十号工程能以一架中型机的体量,真正成为一架全能的、没有明显短板的型号!”
尤其对于孙惠中这样中途加入的人来说更是这样。
显然,这样的工作强度和难度相比于他们之前的预期要低上不少。
常浩南当即表达肯定,然后开始讲述自己的整体想法:
“常总。”
趁着这个空当,坐在下面第一排的一名工程师举手问道:
“当然,就眼下我们面对的斗争形势来说,一架偏向于单纯空优的、以敏捷性为主的中型机,确实也符合航空兵部队的需要。”
“这次我们也请到了来自贵航工业的孙惠中总师,他将会在随后的设计过程中作为十号工程设计团队的一员……”
现在被这样在技术研讨会的中途随口一提,情况就会好得多。
一方面是让下面的众人吸收一下内容,另一方面也是趁机喝口水,同时把PPT翻到下一页。
这一句话音刚落,下面就传来了几阵微弱的、带着些许庆幸惊呼声。
说到这里,常浩南也稍微停顿了一下。
在把孙惠中的情况介绍给众人之后,常浩南又很快把话头收回到了正题:
“对DSI进气道进行实际装机测试的成果,最终体现为了目前已经设计定型,并且几乎同时实现内销和外销的歼教9高级教练机,这个型号在试飞过程中收集到的数据,将会作用于十号工程的后续研发上。”
“当然,具体的设计细节,还需要负责进气道设计的同志们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确定,不过我这里已经有一套相对成熟的设计方法,所以也不至于要从头开始摸索。”
像十号工程这种涉及诸多系统和部门的项目,除了核心领导成员以外,很多人互相之间都是根本不熟的。
“是的,一架真正的多用途战斗机。”
毕竟那时候的蓉飞自己也穷的快要当裤子。
只需要轻点鼠标,新的挂架布置方式就呈现在了飞机的仰视图上。
如果融入团队不顺畅,很容易显得像是个来摘桃子的外人。
他的担忧显然是有道理的。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