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四夷动荡,西周的国学和乡学基本上都以教导武事为主,待到天下稳定之后,文化教育才被重视起来。”
“小学开始铺垫六艺的基础知识,大学则能够修习进阶的礼、乐、射、书、御!”
“但西周时期仍旧以贵族教育为主,平民黔首根本不可能入得了官学的门槛!”
……
尹烈知晓说车轱辘话是没有用的!
他必须把事实摆出来!
比如用孔夫子一生的教育理念,去驳斥所谓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以彼之矛,攻彼之盾!
方为上策!
“到了东周时期,春秋降临,战事频发,礼崩乐坏!”
尹烈环顾四方,侃侃而谈的道:“周王室势衰,诸侯并起,整个周朝的制度开始由外向内迅速瓦解,众多诸侯为了应对更复杂的国际局势,于是纷纷选择扩充人才,教育对象不再局限于贵族,有天赋头脑的平民终于渐渐拥有了进入官学的机会。”
“很快……儒家应运兴起,孔夫子本人非常赞同扩大教育范围的做法。”
“同时孔夫子提出:为了增强国力,维护统治,应当把教育推广至九州万民,哪怕没有天赋的人,也一样能够获得就学的机会!”
“而这,便是有教无类的最初理念之体现!”
“孔夫子积极推广私学,不分贵族与黔首,甚至不分国界与民族,只要有一颗求学之心,孔夫子都会一视同仁的教导之。”
“后续的春秋儒家三千弟子,分别来自鲁、齐、晋、宋、陈、蔡、秦、楚等等!”
“孔夫子践行的有教无类之理念,不仅打破了春秋时期的国界,也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夷夏之分!”
……
孔夫子为什么值得被称作先贤!
完善礼法,践行仁义都只是一方面!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