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3章 442意外来信 (4 / 5)

+A -A

        两锅水饺得有八九十个的样子,椿树胡同三口人,一顿肯定是吃不下的。

        “行了,别再吃了。”看儿子理由充分,张桂芳默许一人吃一个,打定主意让孩子吃后面的。

        张桂芳不懂儿子工作上的事情,但以她的人生经验来看,儿子这次升官离不开亲家的提携,否则小老百姓出身的孩子能年纪轻轻就走上领导岗位?

        所以,张桂芳恨不能把亲家供起来。

        “嗯,嗯,听您的。”唐植桐也往嘴里塞了一个,馅子足,吃起来略咸。

        饺子想好吃,必须得略咸一些,否则不出味,这是作为一个半吊厨子的朴素认知。

        每个人的饮食喜好受家庭习惯、社会环境的影响,养成于前半生,而且会伴随一生。

        唐植桐的这点认知来源于穿越前的泉城,从大学开始就跟饭搭子满大街的去找水饺店,放网络发达的年代,怎么也得是个探店的网红。

        千禧年左右的门头房租金还没高到离谱,那时大街小巷有不少水饺店。

        唐植桐大大小小吃过二三十家店的水饺,凡是有口皆碑、店里人流不断的,口味都略咸,无一例外。

        那时的水饺店,有个约定成俗的规定,都是论“两”卖。

        碰到馅子多的,一个人二两就能饱,三两能吃撑,两个人吃半斤正正好好,吃完溜达回学校。

        有南方的朋友第一次到北方,一瞅,一两多少多少钱,心道:嚯,瞧不起谁呢?来一斤!

        这时,服务员往往会劝一句:我们家水饺大,你一个人吃不了一斤,三两就差不多了。

        听劝的呢,吃不了打包带走,不听劝的呢,还是吃不了打包带走,区别在于最后打包多少。

        究其原因,这个“两”不是指的水饺的重量,而是饺子皮的重量,一般来说一斤面能包六十个水饺,三两就是十八个。

        后来,随着市场化的发展,房租越来越高,很多商家要么馅少了,要么按“份”卖了。

        唐植桐就眼瞅着一家比较好吃的店,从一个上下两层百十平方的铺面,慢慢发展到单层。

        后来就剩个门脸,吃水饺都得蹲路边小桌上。

        再后来门脸也没了,改在下午下班时在胡同口的帐篷里。

        最后创卫嘛,老夫妻俩的帐篷也没了,改为单卖冷冻水饺,但坚持了没多久,由于买的人不多,索性就不干了。

        唐植桐带上松子,用高压锅装着水饺来到椿树胡同的时候,依旧是只有静莹、敬民姐弟在家。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推荐本书
回到红火岁月做俗人 第443章 442意外来信 (4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