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骨头最后便宜了贝贝,贝贝对这只鸡圈里朋友的同类点了赞,虽然没有肉,但骨头味道不错。
看着贝贝津津有味的啃食着鸡骨头,唐植桐想起了自己第一次吃德州扒鸡,估计跟此刻的贝贝很像。
当时的德州扒鸡是用高压锅煮的,里面的骨头都压酥了,因为穷闹的,唐植桐连肉带骨头一股脑的吞下去,好好地补了一把钙……
2月19日,农历正月二十三,是二十四节气中的雨水。
雨水处在七九中,有三候,一候獭祭鱼,二候鸿雁来,三候草木萌动,可以说是春天的开始。
古人描写雨水的诗词还是挺多的,无论是“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还是“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都表明这是个下雨的时候。
不过,今儿的四九城看着却不像下雨的模样。
张桂芳一边收拾今天早上刚下的水饺,一边叨叨:“雨滴黄昏头,行人不要愁;雨滴鸡开口,行人不要走。老天爷唉,可下点雨吧,今年一冬就没怎么下雪。”
唐植桐听到了,但没吭声,因为自己明显做不了老天爷的主。
唐奶奶在的时候,唐植桐也听她老人家说起些谚语,雨水是一年降水的开始,也是一年收成的预兆,有“水满塘,粮满仓,塘中无水仓无粮”一说。
送下两个妹妹后,唐植桐和小王同学在西安门大街西口分别,一个往东去北图,一个往北去北邮。
路上的时候,唐植桐又琢磨起了雨水的事情。
在明清两代,尤其是清,各路地方官员时常会提及自己辖区的降雨情况,更有织造等内务府官员会专门定期记录当地的降雨量、粮米价格上报。
说白了,在水利工程不发达的清朝,老百姓是看天吃饭的。
多收三五斗,老百姓会难,少收三五斗,老百姓会更难。
民生艰难就容易引起社会动荡,所以康麻子才不得不重视,重视民生的后面其实是担心百姓造反。
唐植桐不知道在通讯发达的现在有没有类似的制度,他只希望能早点推广瓜菜代,好歹趁着农时能收一点,别等到大冬天才想起这一茬来,那就晚了三秋了。
邮电学院今儿除了有线制造专业遴选结果公示的事以外,没啥太大的事情。
有线系593班无人入选,一点都没出乎唐植桐的意外。
“学院也是,既然不想要咱大一的,干嘛还让大一的报名?”在看到张贴结果后,罗志平没忍住,替自己的同班同学打抱不平。
“兴许高年级的师兄师姐们太热情了吧,学院里肯定要优中选优,可不就把咱们大一的给刷下来了?好好学习,后面肯定有大把的机会。”几个没选上的学生瞧上去有一点失落,唐植桐顺嘴安慰了一句。
这不仅仅是一个可以提前挣更多工资的机会,同样是一个名正言顺获取四九城户口的机会,同学们争先恐后是情理中的事情。
在唐植桐看来,这个年代的人,有三次关系着一生的挑战,第一个是投胎,不一定是大富大贵,起码得成份好;第二个是高考,能获取一张往上迁越的门票;第三个就是工作分配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