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讯很快通过农机学院、气象局、军方逐级上报,并扩散开来。
农机学院的领导在给教育主管部门汇报时并没有忘记唐植桐,在汇报了人工降雨的效果、投入等等信息后,提及了此事是受了唐植桐的启发云云。
其他部门可以不提,但农机学院不能不提,因为用高射炮实施增雨作业是唐植桐在农机学院做个人报告时当着全校师生代表的面提出来的设想。
如果把唐植桐给漏掉,其他系统无所谓,但农机学院肯定会背上一个不那么好听的名声,起码得让人说一声吃相难看。
教育主管部门对唐植桐并不陌生,甚至可以说熟悉。
这个名字第一次出现在教育主管部门领导的桌上是韩海舟帮唐植桐完善的那份简化字方案。
文字改革虽然由文改委主导,但班子成员跟教育部门存在重叠。
虽然此时可以说唐植桐已经做出了些成绩,但还不足以让领导们重视。
唐植桐的名字第二次出现在桌上是被接见后,再次加深了教育部门领导对他的印象。
人工降雨是第三次。
短短半年间,成绩接二连三,领导在听完汇报后,沉吟一下,先确定了人工降雨的真实有效性,才对农机学院的工作做了肯定,并夸了唐植桐一句:“唐植桐同志很优秀,是我们大学生的优秀代表!”
夸完并不代表结束,肯定还要有后续动作,不过此时教育部门也顾不上其他的,着重问了一下生产催雨弹的难度,以及开足马力生产能日产多少枚。
目前部分地区的干旱是全国皆知的,二流报纸从来就没隐瞒过旱情,只不过都是通过成功灌溉多少多少亩的形式见报罢了。
关于天灾,大部分地方是不捂盖子的,一方面能体现出干了实际工作,另一方面也为今年秋收后的粮食减收埋下伏笔。
更何况天灾肯定是存在人力所不及的局限,能遮盖一部分人祸。
至于下面的粮食短缺造成的困难,很多干部都已知晓,但没几个人敢把这种消息直接捅到天上去,毕竟去年某山的一场会议把这种苗头摁的死死的。
不上报并不代表不会做些什么,各系统该劝退的劝退、粮食定量该压缩的压缩,有困难各系统自己扛了,如今又出现了“龙王爷”式的降雨神器,肯定是要第一时间往上报的。
并不是着急表功,在这种时刻,酬功是其次的,主要是将这种办法迅速推广开来,缓解干旱地区的旱情!
唐植桐对此一无所知,坐在操场上傻乐,连打了三个喷嚏。
去食堂接姜汤的同学早已回来,这边都回来了,广播里才说食堂免费为学生提供姜汤,要有序排队等等。
享受了一把消息差的“开水供应部”的同学看唐植桐打喷嚏,拎着暖瓶就过来了:“唐老师,喝一碗吧,预防一下,省的感冒了。”
唐植桐没有拒绝同学的好意,喝了半杯。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