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许是受张桂芳影响,唐家一家人对燕子都格外有好感,唐植桐停好自行车,一转头正好瞅见凤芝坐在马扎上,双手拄着腮哼哼“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
《小燕子》这首歌是电影《护士日记》的主题曲,电影于1957年上映,上映后电影没怎么火,这首主题曲却流传开来,小孩子大多都会哼上几句。
不为人知的是,这首歌的歌词原本是一首诗,写于1955年,发表于1956年。
原诗是:
小燕子,穿黑衣,年年春天来这里。
我问燕子为啥来
燕子说:这里的春天最美丽。
小燕子,告诉你:
往后这里更美丽,去年成立了合作社,今年就用拖拉机……
前半段读起来比较押韵,写歌的时候被采纳,并将“黑衣”改为了“花衣”,后半段则改编比较大。
这首诗的作者是王路,学文学出身,没有专门学过音律,像他这样的作曲家这个时期还有很多,这也是唐植桐敢哼给小王同学写歌的原因之一。
“走,回屋吃饭了,你也不嫌外面有蚊子。”唐植桐招呼凤芝的同时扫了一眼院子,郁郁葱葱的蔬菜之外,没有看到贝贝的身影,大概是母亲担心吓到燕子把它关在屋内了吧。
“没有蚊子,前阵子刚灭了四害呢。”凤芝振振有词,不太情愿进屋。
“作业写完了吗?没蚊子也得进屋写作业。”唐植桐看妹妹不听自己话,顺手赏了她一个脑瓜崩。
家里确实没有蚊子,不过不是因为灭四害灭绝种了,而是唐植桐见天的薅一遍。
其实不薅也没多大问题,唐植桐之前挨过咬,起的包不大,也不怎么痒,战斗力甚至比不了臭虫。
刚来的那一阵,唐植桐仔细观察过蚊子,个头比花蚊子大一圈,飞起来的动静也大,晚上若是有一只在耳畔,真的犹如轰炸机一般。
至于一叮一个大包的花蚊子嘛,唐植桐没见过。
唐植桐听过一种说法,说花蚊子是东北那边传过来的,可去安东的时候,在那边也没发现过,大概率是入侵物种吧。
若是随着交通的快速发展不经意带进国内还好,若是有人故意放进来或带进来,唐植桐觉得这帮人配享花生米。
曾几何时,唐植桐见过一则消息:某某教授经过几十年的苦心研究,培育出了能过冬的蚊子,填补了我国冬天没有蚊子咬人的空白,后被抓捕击毙云云。
尽管后来辟谣了,说这是假消息,但唐植桐在寒冬腊月里真的亲眼见过趴在窗户外面的蚊子!不是冻死的,能飞的那种!
也不知道是进化,还是从西伯利亚飞过来的。
还是提作业好使,凤芝拎着马扎,撅着小嘴,跟唐植桐一块回了屋。
张桂芳正在屋里揉窝窝,见儿子进屋,随口说起了今儿听到的见闻:“后街有个孩子昨儿个打了燕子吃,今天就发烧了。听说燕子不干净,吃了容易得病。你是不是给敬民做弹弓了?回头可得嘱咐好。”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