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01章:立皇子否?官家无子讨论会 (3 / 4)

+A -A

        八月初七,台谏又新增三名官员。

        泗州通判赵,被天章阁待讲曾公亮举荐,成为谏院右正言。

        开封府推官范镇被举荐为殿中侍御史。

        另有知江州的吕诲成为监察御史里行,吕诲便是那个太宗朝“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的宰相吕端的孙子。

        其中,赵三十八岁、范镇四十岁、吕诲三十三岁。

        三人皆年轻有为,言辞文章,皆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

        再加上御史中丞唐介、知谏院的欧阳修、监察御史苏良、擅于以法论谏的左司谏何郯,还有看似不显眼,但事事都做得甚是细腻的监察御史里行周元。

        当下的台谏,可谓是英才齐聚,在朝堂的话语权也逐渐加重。

        从台谏官的任职便可看出。

        赵祯深知官招商之策施行后,会出现一些问题,故而准备增大监察力度。

        此举,也意在让两府三司的相公们在处理公事时认真起来。

        台谏,乃是制衡相权的利器。

        唯有君权、台谏、相权,三方相互制衡与促进,朝堂才有可能变得欣欣向荣,大宋才能昂头向上走。

        赵祯似乎又恢复了庆历三年年底开天章阁时的锐气。

        大宋的朝堂,渐渐从萎靡中走了出来。

        ……

        八月初。

        经筵再次开启。

        这一日,弥英阁内,早课。

        翰林待诏丁度与翰林学士张方平为主讲。

        苏良这位崇政殿说书,因每次的经筵课都无讲义,且在礼节上有所欠缺。

        被丁度责令其来此旁观,学习经筵官的规则。

        丁度和张方平都甚是严谨,准备的讲义非常详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推荐本书
我在大宋做台谏官 第0101章:立皇子否?官家无子讨论会 (3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