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唯一的选择就是从淮州北境继续往北,兵锋直指东阳路的青田城或者涌泉关,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成果。
战事初期的确如张君嗣等人的意料,萧望之用增援而来的京军打头阵,往北境一路猛攻。
然而在最关键的时刻,他却退了回去。
江北路兵马副总管马全杰不是很熟悉这边的境况,见众人再度陷入沉默,便小心翼翼地问道:“会不会是萧望之意识到我军援兵已经到达,他不敢在青田谷地决战,所以主动撤军消除风险?”
“这不是萧望之的风格。”陈景堂摇头否决,继而说道:“除非他从一开始就没想过攻占青田城或者涌泉关,所有的进攻都只是虚晃一招。”
“难道他不在意强攻青田城带来的损失,只为让我军疲于奔命?”朱振皱眉道。
张君嗣沉声道:“如果我军没有调集援兵赶来通山城,他的佯攻就会变成实攻。归根结底,因为青峡之战落败的缘故,战事的主动权掌握在萧望之手里。他进逼青田城,我们就只能调兵增援,因为东阳路和淮州之间的固有平衡已经被打破。”
这才是青峡之战后续连锁反应的真正显现。
在这场战事之前,张君嗣麾下的兵力比萧望之还要稍多一些,因此两边可以隔岸遥望,相安无事。
但是当东阳路军力折损过半,他们就只能跟着萧望之的节奏走。
朱振很快就想明白这个问题,便问道:“枢密大人,接下来我军是继续南下进攻,还是休整之后返回驻地?”
陈景堂尚未开口,王师道忽然说道:“萧望之撤军的真正原因,应该是他手里只有三路京军、飞云军和坪山军。淮州军其他精锐早已返回南边,从盘龙关西出直扑我朝沫阳路境内。”
这平平淡淡的一句话宛若惊雷炸响。
“这……这有何意义?”马全杰震惊地说道。
淮州军藏在后方的精锐满打满算加起来也才六万人,就凭这点兵力能对沫阳路造成多大的威胁?
问题的关键在于,就算淮州军能够占到一时的便宜,他们缺乏后续的支撑,要不了太久就会被赶回淮州,不过是平白浪费精锐军队而已。
王师道呼出一口浊气,语调显得十分苦涩:“可是现在沫阳路的兵力很空虚。”
最先反应过来的人是沫阳路兵马都总管朱振。
这一刻他只觉后背上陡然泛起一阵冷汗,面色已经微微发白。
北燕用来应对南齐的三十万大军,分别布置在南方的江北路和沫阳路,以及东边的东阳路。
如今超过一半的军队都集中在这通山城内,江北路和沫阳路的兵力加起来才十万出头。
王师道又说道:“淮州军这六万人还不算可怕,陈孝宽多半可以固守大城应付下来,然而厉天润肯定不会错过这个机会。”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