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这个问题,一位资历深厚的老侍郎颇为诧异地答道:“子茂怎么变得糊涂了,你忘了郿县是谁的封地,那地方岂是我等能插手的?”
闻言,徐嘉树一拍额头。
是了。
右扶风郿县,是郿侯董卓的地盘。
虽然现在董卓本人依旧留屯雒阳,但仍不妨碍他远程向长安朝廷施加影响,上个月才遥拜大司马兼幽州牧刘虞为太傅,企图收买这位宗室重臣,只是因为道路断绝,诏书不至才无奈作罢。
至于是真的因为道路断绝还是刘虞拒不奉诏的手段,就没人说得清了。
“董相国的族人早早地搬到了封地郿县,比如“池阳君”(董母),还特设了家令和家丞的。”,老侍郎继续解释道,“虽然按大汉律法,侯爵只有封地的食邑收入,并不享有治权,但董相国的封地就另当别论了.”
现在的郿县,行使权力的乃是董家的家臣。
且不论人家自己已经设立了封地的官员,退一步讲,就算朝廷想管,也是不可能的。
戍卫长安的北军还在董卓的掌控之下,加上封地里担任护卫的西凉军精锐,莫说小小的郿县,在整个司隶,除了联军的地盘之外,董家人都可以横着走。
对右扶风当地的官员来说,这也算是朝廷接管之后,少数的几件好事之一——至少他们不用被郿县那摊子烂事折磨了。
本来嘛,董家人若是犯法,谁敢处置?
谁有那个本事处置?
怕是早上刚把人抓起来,没到中午,办案之人的脑袋就要献出去赔罪。
便是王司徒的面子,在董家人面前也不好使。
等董卓回到朝廷,届时郿县还会修筑起一座满载金银财宝和三十年存粮的坞堡,时人称为“万岁坞”,也就是常说的“郿坞”,董卓称之为“事成,雄据天下;不成,守此足以毕老。”
但这其实是一种心灰意冷的表现。
真正心中据有天下的人是不会去修什么坞堡的——如果整个天下都是他的坞堡,又何需高墙坚垒?
说回郿县,除了刚开始没摸清楚规矩的时期,现在下面的郡县已经很自觉地不往朝廷送郿县的文书了,大家也乐得眼不见心为净。
“如何,子茂可明白其中原委了?”,老侍郎指着墙劝告道:“以后可不要再犯这种错误了,小心被有心人听去,惹来祸事!”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