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出征!最后的底牌李景隆 (2 / 3)

+A -A

        “他们视我军为叛逆,那建文更是自诩圣主明君,自不可能固收等待‘叛军’来攻,于是迫其军出战,南军战力不及我等,才有今日。”

        “然即便如此惨败,南廷之实力依然远胜于我等。他们更是坐拥大明最繁华的东南之地,一旦放下所谓的面皮,坚壁清野对抗我军,则难胜也。”

        “以四省之力对决天下,一旦进入对峙,则变为底蕴之争,北地远不及南方繁华,假以时日我军必败无疑。”

        “为今之计,便是火速南下,迅速结束战斗,改天换日。”

        诸王沉默了。

        如果南京方面真的不要脸,坚守不战,与燕军展开拉锯,那就变成了国力的比拼。

        诸王绝对会被拖死,甚至没有了南方的漕粮与财政的支持,他们手中这数十万的大军能维持多久都是个未知数。

        要知道在原本的历史上,朱棣与南京反复拉扯,到建文四年的时候,燕军的后勤已经一塌糊涂,也正是因为后勤已经崩溃,朱棣才在接到道衍的指点后很干脆地孤注一掷,千里奔袭,不要后勤就地给粮。

        要不是前线拉锯太久导致后方防御松懈,被燕军直接打到了南京,朱棣必败无疑!

        好在这个时空,有严铿为他出谋划策。

        道理很浅显,诸王也并非不知兵之人。

        诸将恍然大悟,脸上浮现出了赞同的声色。

        庆王和肃王的脸色有些讪讪的,他们以为对方贪功冒进,却不知看不清天下大势的原来是他们。

        决议已定,北军调转了方向。他们本来已经打算攻湖广,但是现在这辆战车的矛头指向了东南。

        决战终于到来了。

        朱允炆也意识到了这一点。

        朝中已无可用之将,老将尽皆出征。

        南方没有大的战事,自然不会有什么新锐的将领。

        勋贵之中,第二代闹出了些名堂的,只有四个人:曹国公李景隆、越国公严涯、韩国公李祺、魏国公徐辉祖。

        韩国公李善长在洪武二十六年病逝,之后便由驸马都尉李祺继承他的爵位,他和严涯一样,都是国公兼驸马。

        两个驸马,虽然都会弓马之术,但是总体上说,还是偏向文臣更多一些。

        徐辉祖虽然也会带兵,不过总体上而言,还是李景隆更强一些,至少李景隆可是连太祖都夸赞的。

        朱允炆只能将最后的希望,放在了李景隆的头上。

        这一天,所有的士兵汇聚在了南京城外,朱允炆亲自登台,鼓舞士气,文武百官皆在后方战力,为大军送行。

        面对密密麻麻的人群,朱允炆挺起了胸膛。这是他自登基之日起,第一次离开南京城,也是第一次站在这么多人面前。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推荐本书
贯穿大明的百年世家 第86章 出征!最后的底牌李景隆 (2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