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最后,他成为永乐皇帝的心腹重臣,重大的国事决策朱棣多会听取金忠辅国的建议,他虽然不在内阁之中,但却和姚广孝一起,参与到了很多大事的裁决之中,可见他在朱棣心中的地位之重。
因此他的一句话,让朱棣沉默了下来,他不能不考虑这个老伙计的意见。
但是事情并没有完,王朝终究还是需要一个太子的,毕竟在那个皇帝平均寿命都不长的年代,朱棣也说不好,自己哪一天说不定就起不来了,这种事情还是不能拖的。
于是他秘密找了许多的大臣,诸如黄淮、尹昌隆等人。
问文臣,那自然是不用说的。就算不从皇帝本身,之前严涯说的那个方面去考虑,他们也都是立嫡长的忠实拥护者,更何况太子尚文,和他们是一路人。
但是没有一个人能够说服朱棣。
直到解缙的出现。
此时的解缙,是内阁七人组之一,算是朱棣的心腹。
话说朱棣登基之后,很快便组建了自己的内阁,帮助处理事务,前面的黄淮二人,便是内阁中人。
解缙便是在那个时候入了内阁,而且他不仅是阁臣,还是永乐大典的主编之一,地位仅次于总览全局的越国公严涯。
大典在朱棣心中的分量不需多说,他能成为严涯以下地位最高之人,可见朱棣还是很宠幸他的。
而当朱棣找到他的时候,他的第一句话,也是说朱高炽仁厚,该立他为太子(皇长子仁孝,天下归心)。
朱棣面无表情。
因为已经不是第一个文臣这么说了,他已经有些免疫了。
现在的情况就是,勋贵基本支持朱高煦,而文臣都站在朱高炽一边。
勋贵不善言辞,再加上自己本身也是倾向于朱高煦,没什么好说的。
文臣们倒是一个个巧舌如簧,但是说来说去,也就是立嫡立长,世子仁厚那一套,他听得可太多了。
问自己的心腹严铿,这小子平时挺活跃,和朱高煦走得也近,这次却反而一反常态,支持起朱高炽来,倒是令他大跌眼睛。但是问起理由,还是那套嫡长的说辞,没有半点新意。
这还用你们说吗?我当时起兵的时候,你以为我了解的还不透彻?我要真是因为这个,我还来问你们干嘛?
唉。他在内心叹了一口气。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