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午开始就在赶路,眼下他是真的累了。
次日一早,轮船按时抵达辽省。
许继常上岸后没有歇息,问清楚前往渔村的道路后立即出发。
路上,他找到家国营百货店,在里边买了一杆秤。
没多久,他就到了地方。
这是一处小小的渔村,环境异常破败,比那些以种地为生的村庄经济条件还要差不少。
不少人家都住着茅草房,很少能看到瓦屋。
交通运输不便的年代,渔获卖不出去,就是这个结果。
据许继常了解,这个年代不少渔民还得拿海产品去换粮食,否则就吃不上大米。
村口是一处小树林,许继常走进树丛中,从空间货架内取出两袋各重五十斤的大米,提溜着进了村子。
“换粮食咯,水产换粮食咯。”
他提着粮食和秤走到村子中心,大声吆喝道,“想换的抓紧啊。”
随着这一声吆喝,原本沉寂无人的村落就跟活过来了一样。
数间茅草屋屋门打开,一个个黑黢黢的面庞出现在门后,手里无一例外提着木桶。
紧接着,更多扇屋门被打开,出现在门后的社员无一例外肤色黝黑。
这是常年打渔风吹日晒的结果。
一个身穿夹袄的中年人提着沙沙作响的木桶,率先走到许继常跟前:“小伙子,怎么换?”
许继常心想坏了:自己来得太匆忙,忘了向人询问粮食换海产的行情。
当然,他表面上仍镇定自若,丝毫不露怯:“按老规矩。”
中年男人听罢点头,将木桶放在地上,手指向桶里:“老规矩是吧?那两斤青蟹,一斤米。我这桶青蟹,将近二十斤。”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