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掷弹筒又叫超轻型迫击炮,主要装备日本军队,口径在50MM以下,单兵携带,不占编制。掷弹筒生产于德国和日本,日本掷弹筒口径50毫米,有两种型号。主要区别在于抛射筒长度,日军装备的抛射筒为25.4厘米的掷弹筒。”
“掷弹筒的发射准备时间短,还被日军广泛用作指挥部自卫火器。它的弹头重800克左右,射程300米,射速30发/分,杀伤半径5米左右。”
周林想了想说:“三百米的距离也太短了。如果我要射击一千米以上的目标,那就不行了。”
“肯定不行!那就只能用重型迫击炮了。”
迫击炮是一种炮身短、射角大,弹道弧线高,以座钣承受后坐力,大多采用炮口装填、发射带尾翼弹的曲射滑膛火炮。迫击炮能射击遮蔽物后方的目标。
迫击炮的出现,最早可追溯至公元1342年。阿拉伯人用短角筒装入黑火药和铁球,点燃后射向敌人。这种原始火炮可视作现代迫击炮的雏形。
第一门迫击炮诞生于1904年日俄战争期间,俄军将老式的海军臼炮改装,通过大仰角发射长尾形炮弹杀伤日军。这种在战场上应急诞生的火炮,被称为“雷击炮”。
1927年,法国研制的带有缓冲器的81mm迫击炮。
眼下,各国装备的迫击炮口径较多,有51、81。
上海战场上,日军使用的也是51,81mm三种型号的迫击炮。
周林问:“81mm的迫击炮最远的射程是多远?”
“最大射程5900m,杀伤范围20m×15m。”
周林点点头,说:“那就够了!”
张甫也想别动队装备迫击炮,便说:“老板,我们没有迫击炮,如果能弄来几台,那我们的战斗力就增强了。”
周林说:“可以!你知道哪里有这东西吗?”
张甫说:“第十师团的军火库。”
周林摇摇头,那是龙潭虎穴,进去了,就出不来。
“我们打不下军火库,我们只能从日军的战斗部队中想办法。”
张甫说:“那就打日军的本田旅团。那个旅团靠近国军的前沿阵地,与国军的十一师僵持着。”
周林一听,来了兴趣,便带着冯杰去了十一师。
十一师的师长与周林是老相识了。经过了横泾一战,周林在十师十一师的官兵中,印象很深的。
握着周林的手,十一师师长问:“又想吃哪一口?”
周林笑着说:“听说哥哥有些压力,我便过来帮忙。”
“好!”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