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吧,我就是来看看你们的新家伙的,前面带路。”
华族的铸炮技术在董良的指导下突飞猛进。
以现在的钢材性能自然是做不出后世那种带着膛线的后膛钢炮。
但是董良想到了从铸造工艺上下手。
克虏伯最早也是从铸造火炮的工艺着手改进火炮的。
在一次参观缴获的英国战舰的时候。
董良突然想起了一种酒瓶状的火炮。
这种炮在美国南北战争时期非常出名。
至今在很多的炮台景点还有这种火炮的原型。
因为这种炮又大又重,大部分都是作为要塞炮使用。
所以有很多保留了下来,而那些轻便的野战炮则大多数都被回炉,从而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这种我们经常看到的要塞炮就是罗德曼火炮或者是达尔格伦火炮。
它的原理其实非常简单,重点在于铸造工艺而不是外形,罗德曼和达尔格伦都是十九世纪时期美国炮兵军官。
两种炮设计原理一样,达尔格伦的理念是设计大炮时根据实际膛压来分布炮身部位的厚度,罗德曼的改进在铸造工艺上,一句话说明白,铸件从内部冷却,会让金属晶体结构更加均匀而且没有内应力,发射一千次都不会炸膛。
炸膛一直是困扰着火炮铸造的重要的问题。
一门巨大的火炮,光是安装就花费巨大,要是打了几次就没用了,那它还如何防御敌人。
岸防炮要想命中敌人并不容易,而舰队对要塞的进攻通常需要几天时间。
这段时间内炮台上的火炮要不断地发射,不可能中途去更换火炮的。
董良一直想铸造一种耐用的岸防炮,射程足够远、威力足够大,还要耐用。
海军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华族都需要通过岸防炮来对付洋人的舰队。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