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8章 招抚太平军 (2 / 2)

+A -A

        东殿太平军愿意归降后,对革命军日后经略长江中游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国宗提督军务韦俊,代表了北殿,处境困难,同样愿意投降。实际上,韦俊进退失据,左右为难,唯有投降革命军,不失为一条明路。

        燕王秦日纲,明确表示不愿投降。因他接连战败,大势已去,几近众叛亲离。秦日纲带着残余太平军,包括少量天国文官,逃到了皖南。

        王胡以晄,目前在皖北与清军作战,一向志在反清,在太平天国诸王党争中置身事外。他已经五十出头,身体多病,明确表示愿意服从中华帝国,但试图保持殿军队的独立性。

        大部分东殿太平军,对中华帝国比较拥护。至于其他杂牌太平军,也有渡江到江北做捻子的,也有到皖南山区落草为寇的,于大局已无滞碍。

        令人意外的是,东殿太平军内部先出了幺蛾子:尚书段立刚举旗造反,公开声讨杨烜。

        天京事变前,段立刚被杨秀清派往安徽潜山,也算是杨秀清安插在皖北的心腹。他在潜山聚众集盟,自号“代天都招讨大将军”,妄图以卵击石。

        燕王秦日纲愚忠,不愿投降帝国,却也不敢公开声讨杨烜。王胡以晄,地位与秦日纲相同,尚且愿意臣服杨烜。

        段立刚一个跳梁小丑,竟然也敢螳臂当车,公然造反?是可忍孰不可忍?若都是这样,各地太平军岂不要争相效仿?

        站点:塔读小说,欢迎下载

        杨烜勃然大怒,通令各地太平军,要他们严守本分,不得抱非分之想,妄称独立。

        通令中特意讲明,中华帝国为中国唯一正统,军政府为中国唯一政权。中国境内一切军民,必须服从帝国的统治。

        段立刚身为东殿尚书,杨秀清生前格外垂青。杨烜又曾与杨秀清约为兄弟,对东殿太平军颇为优容。没想到,段立刚却背叛东殿,擅称“代天都招讨大将军”,实属大逆不道。

        诛杀段立刚,既是帝国的公义,也是东殿的私事。为平定段立刚叛乱,帝国将派大军前往镇压,非拿到段立刚的狗头不可。

        杨烜在通令中加重语气,指出北殿、燕殿太平军在天京事变中罪行累累,屠杀同袍数万人。太平军不分各殿,但凡有敢于反叛、独立、附逆者,格杀勿论!

        林启荣此次西进,兼有宣抚沿江太平军的任务。段立刚在安徽省安庆府潜山县谋反,林启荣决定先抚后剿。

        林启荣先派陈承瑢前往潜山,要求段立刚立即取消独立,归降帝国。

        陈承瑢在太平天国是佐天侯,也是东王杨秀清生前头号心腹。他在天京事变中背叛杨秀清,但此事办得极为隐秘,天京以处各地太平军鲜有知情者。

        革命军之所以能够顺利入主天京,陈承瑢出力甚大。事后论功行赏,陈承瑢被授予陆军上校军衔,得了个“高级参谋”的虚衔。

        不过,他在天京事变中出卖杨秀清,酿成诸王残杀的奇祸,始终难以心安。

        为此,陈承瑢投降革命军后颇为卖力,希望能够得到杨烜的青睐。他甚至还把儿子送到了革命军中服役,通过“送子为质”的传统方式,减轻革命军对他的猜忌。

        此次林启荣西进武昌,陈承瑢亦自告奋勇随同前往,得到杨烜的首肯。

        请收藏本站: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第一书屋;http://12w.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推荐本书
1850再造中华 第428章 招抚太平军 (2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