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九品中正 (2 / 2)

+A -A

        东汉顺应学风增设明经、明法。

        秀才这个后来要避刘秀讳改成了茂才,并在东汉改成了岁举。

        察举制这个东西问题很大,因为它是一套自下而上的推举人才制度,本质上来说是中央的一种让权。

        豪强们在理解了这套玩法之后,借着东汉的学风,他们应运而生了名士这种东西。

        名士的本质就是与朝廷争夺舆论权引导权,当掌握了这个之后你就能够从而影响察举,从而依此去影响并掌握人事的建议权和选拔权。

        也因为名士这种特殊的东西,东汉的文人们有了“养名”的习惯。

        说白了就是一群人抱团互相标榜,我说你是治世良才,你再称我王佐之才,然后出去互相宣传,大家互相名气高了,被察举入仕之后,特权和土地也就随之而来。

        而这种小团体在东汉有很多。

        比如被演义中出现为大伙熟知的许劭就是名士,每月都有一次月旦评,说这个是英杰,夸那个是良才。

        与许劭齐名的还有名士郭泰,这位就很有脑子,为自己提拔的专门起了个标签叫“英彦”。

        除了这种单打独斗的还有群体作战,比如窦武、刘淑、陈蕃三位名士合称“三君”,每一位都是“一世之宗”。

        以上这些都算段位比较高的,剩下的人想要掌握话语权就干脆拉上更多的人,并给自己打上特别标签。

        比如八儁,或者称八俊,称有才望的八个人,其中比较出名的是单骑入荆州的刘表。

        比如八顾,称这八个人能从德行上引导世人;比如八及,称这八人有贤德可为师表。

        比如八厨,称这八人都是仗义疏财之辈。

        总之,玩儿法多的伱目不暇接,咱们现在的影视圈颁奖什么的都得叫一声祖宗。

        后来的曹丕就感叹说这些名士“位成乎私门,名定乎横巷。”

        朝廷不仅失去了基层的行政权,甚至失去了舆论话语权,从而导致人事任免权也没了,因此东汉只能说亡的一点都不冤。

        但即使豪强依靠名士垄断了话语权,但还是有可能会让肥水流了外人田。

        因为察举制归根结底来说是比较倾向于寒门和黔首的,举个最简单的例子,豪强个个都是僮仆上千,用得上孩子孝顺?

        所以豪强世家们的最终武器被合力抬了出来,那便是九品中正制。

        这个制度并不是用来代替察举的,它是一种人才评价系统,根据家世分品第,算得上是察举制的辅助。

        请收藏本站: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第一书屋;http://12w.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推荐本书
剧透历史:从三国开始 第76章 九品中正 (2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