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瓮中之鳖 (1 / 2)

+A -A

        “此文,当送小太学,让汉儿读之。”

        不过成都府衙的刘备和甘露殿的魏征,提出了同一个问题:

        “其中些许典故,不解其意,如何能行?”

        于是很快成都府衙与甘露殿都做了同一个决定:

        察史册,量身而改便是。

        后世此公文采惊人,但咱们一殿一堂之人,合起来也未必就差了。

        而此文的名字,想来光幕……

        【文天祥文山公的《正气歌》每每读之有落泪之感。

        南宋灭亡之际,他感怀这十二位先贤的贞洁与血性,作正气歌贯之以自强,最终从容就义。

        而颜常山舌与张睢阳齿的典故,皆出自安史之乱,相隔不过一年。】

        〖文山公大贤,正气歌极为简单,短短十二个典故道尽了咱们的民族脊梁。

        从中倒也可以一窥宋因何而亡,十二个典故,没有一个宋朝自己的。

        强汉有气节,盛唐有血性,而南北宋的士大夫能兼而有之的,不过两掌之数而已。

        赵匡胤:宋即宋,如何分两宋?靖康降于谁?南宋又因何亡?〗

        看着光幕上划过去的文字,李世民自语:“原来这叫正气歌……”

        随即就看到了那个似乎也是皇帝的赵匡胤在连连追问。

        看着孔明似乎没空回答,李世民便起了心思,提笔走到光幕前,挥笔连写:

        〖北宋有真宗,城下缔亲盟,宋辽成兄弟,年年输岁币,缔约百官赞,封禅泰山夸。〗

        或是读了文山公作品的缘故,李世民感觉自己写的东西也被带骈……哦不,带偏了。

        不过想了下这宋皇看到这话的模样,李世民感觉自己心情居然好了一点。

        不过这张睢阳齿……李世民总觉得,或又是一位泣血唐臣。

        另一边房玄龄还在可惜:

        “汉有气节,唐有血性,可这宋有科技,若是能兼而有之……”

        杜如晦倒是颇有信心:

        “宋不能兼而有之,那便让我唐来!”

        【颜杲卿的人生在安禄山的屠刀下落幕,而颜真卿,还要为河北人民奔走奋战。

        在这里史书的记载是“十七郡同日自归,推真卿为盟主,兵二十万,绝燕赵。”

        一夜之间河北就直接光复了一半,不过这个兵二十万自然是十七郡的合计虚报,但有这些已经足够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推荐本书
剧透历史:从三国开始 第114章 瓮中之鳖 (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