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说以前河工出徭役都是自带干粮,大哥看他们干活实在是辛苦,就决定以后管他饭,而且每人每天还发一升的米,当他们的报酬。
果然,恩科就是要拍马屁的么,这题一看就是范质出的,有水平,会拍。
赵匡胤这个事儿办的是个历代帝王都没有过的壮举,当然,不否认他是收买人心之举,说实在的虽说这个事儿其实为后来三百年两宋积弱埋下了伏笔,至少称得上是主要原因之一,但他还真觉得大哥的这个事儿做得对,若当真是因为朝廷给徭役开工资所以积弱,那这个弱积得他还真就认了。
不得不说宋初的考题是真简单,拿着这个当考题,赵光美估计,只要对时事有一定了解的考生,就直接把这个事儿拿出来,然后冲着赵匡胤一顿夸,把马屁拍到位,至少就能拿一个及格分。
这种什么仁德啊,爱民啊之类的词儿六经里面一筐一筐的,随便引,都不带出错的。
赵光美倒是没写这个事儿,说实在的你让他专门写一篇议论文去拍赵匡胤的马屁,他还真有点不太好意思,觉得肉麻,而且还怪恶心心的。
再说他猜测写这个事儿做文章拍马屁的人肯定不少,他也写,没意思,他想要的不是及格,而是优秀。
嗯,还是抄别人的吧。
然后他就把欧阳修的纵囚论给写上去了。
这玩意是高中时的语文课文,那自然是忘不了的。
至于策么……
“平边之策?这倒是真有意思,这东西,居然会在科举上考。”
赵光美见状不禁大感兴趣,这东西自然没名家名篇来给他抄了,不过这个问题,他也真的是在脑子里转过许久了,当即,赵光美挥毫泼墨,一丝不苟的便写了起来。
这个,可是真原创了。
主角肯定是不会走重文轻武的路的,抬科举的地位本质还是在革除五代之痹。重文,不抑武。
事实上赵宋真要说重文轻武的格局完全形成,那要等到真宗朝以后,甚至是仁宗朝才形成的事儿了,一个很少有人知道的事情是,北宋前期,或者说是檀渊之盟签订之前,宋初的三代皇帝一直都是坚持一将制的。即,为了保证武将对军队的领导,几乎不设副职,偶尔有个副指挥使,通常也是因为资历不够,他的上面是没有正指挥使的,更别说什么文官瞎指挥了。边地节度使,尤其是北边的几个重镇大藩的节度使的权力始终大得吓人。
不过澶渊之盟之后,因为跟辽国不打了,所以武将的地位确实是一落千丈,与其说是重文轻武,其实卸磨杀驴更妥帖一些,仁宗和以后的皇帝们嘴上喊着燕云十六州,但实际上也就剩一个口号了,这锅真要甩也是宋仁宗的,跟赵大真甩不着。
当然,赵大以后北宋禁军确实弱,这个根由其实也不是重文抑武,后面几章我正文中会写。两宋是个近三百年的大王朝,从中间截一段往整个两宋去套,其实是不太合适的(看我这满满的求生欲)
请收藏本站: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第一书屋;http://12w.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