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这个所谓的小学,完全就是从开封禁军中的子弟教育中脱颖而出的,只是开封军队中的学校至少在教男生的时候,大半还是以军略为主,孩子们每天都有至少半天的时间在校场上练习阵法,阵型,以及做体能训练和枪棒武艺。
毕竟这些禁军中长大的孩子可能大半真的还是要接爸爸班继续当兵的。
只有剩下的一小半时间去学习其他知识。
而扬州这边则是刚好相反,名义上虽然都是军户子弟,但只有很少的时间是户外锻炼,也明显就只是让孩子们玩耍而已,看得出来谁也没指望这些孩子长大后去战场厮杀,以后等孩子长大,如果体能方面特别优秀的话,倒是也可以考虑参加禁军的选拔,不过目前禁军肯定是不缺这些兵源的就是了。
各地节度使手里都还有不少的百战老兵没吸干净呢。
赵匡胤自然早就知道这所谓小学之事,只是以前在开封,他关注的都是军略方面的事情,那些军略以外的知识他只是当了个搭头,也确实就是教授一些读书识字方面的东西么。
此时在扬州这么一听才觉得,原来这小学,居然也有这么高深的学问。
这里的学校也教授儒学,但却只教一点论语,孝经,诗经,乐府等,而如春秋、左传之类的内容却是全然不教了,学生们虽然学史,也是从近代史开始学起,开篇讲的就是安史之乱,对于安史之乱前边的内容几乎一笔带过,全都不聊了。
却是连赵匡胤居然都听得津津有味。
毕竟安史之乱中发生的事情确实是跟现代是有干系,有传承的,虽只是大略的去讲,但赵匡胤听到石敬瑭献燕云十六州的时候还是会忍不住有些义愤填膺,孩子们听到这儿的时候也纷纷都叫嚣着要上战场打契丹狗贼。
这对于百姓来说其实就已经够了啊!
至于什么春秋大义,三皇五帝,他这个当皇帝的听着都只是觉得无聊,普通百姓学这些东西真的有什么意义么?
除此之外,却是还有大量的杂学课和手工课,比如农学,生物学,工学,算学什么的,让赵匡胤叹为观止。
然后,小学校园中就出现了一个奇景:
一个三十多岁,二百多斤的黑脸大汉,虎背熊腰的坐在小学课堂上的小马扎上,拿着书本跟着一群十岁左右的小孩子们一块上课,身后往往还带着一群或黑胡子,或白胡子的老头,教室的外面更是有着许许多多身披铠甲,手拿武器,看起来就特别英武帅气的大哥哥们在罚站,凶凶地看着每一个路过的人。
而那些给孩子们讲课的老师,一个个的则全都没了滔滔不绝口若悬河的文采,讲课的时候都变得磕磕绊绊,紧张不已,舌头都大了。
大秋天里的一个个居然讲课讲得汗流浃背的。
有些大一点的孩子自是不难猜到赵匡胤的身份,只是在稍稍紧张过后,孩童之心自然想得远没有大人那么多,见他只是听课,话都不怎么说,自然也就没那么在意了。
至于那些岁数小的,他们可能压根都不知道赵匡胤是干啥的,甚至都不一定知道官家是啥意思,自然也就该什么样什么样了。
当然,每天下课之后赵匡胤肯定总是还要跟各学科的老师们都聊一聊的,发现这些老师的来源也是五花八门,几乎就没有一个是正经的读书人,就连那些教论语,教诗经的,据说其中有两个以前是市井说书的,还有一个是给青楼歌女写唱词的。教工学的好多干脆就是老匠人,教生物的干脆就是杀猪的。
当然,还有一部分则是开封禁军培养出来的孩子,人各有志,也不是所有人都喜欢打打杀杀,总有些孩子不想接老爹的班,不乐意继续当兵的。
每次遇到这种禁军中出来的老师赵匡胤都会跟他们唠家常,一唠唠好半天那种。
一打听才知道,这扬州的学校学费并不算贵,因为本身一个老师就教许多的孩子,这些孩子也不是为了考进士,教育成本其实都被分摊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