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是反思了好长时间才反应过来:对啊,本来应该是我拿那些文官来当刀的,怎么稀里糊涂的变成那些文官拿我当刀了呢?
于是乎,赵光义夜访赵匡胤,自然也没给那些文官们带回一个像样的答复,反而在第二天的时候,主动自请回开封去了。
好歹他也是开封府尹么。
第二天,所谓的辩论如约举行,因为城外的居民在居住时其实也是按照各自籍贯,以县甚至乡为单位老乡找老乡那么住着的。
所以这一万名左右的儒生直接就投放到了各自乡亲的身边,然后彼此一看,嘿,熟人。
这些能去得了开封给赵光美捣乱的,几乎没有一个不是出身于地主豪强啊。
而这些居住于扬州城外的百姓,可不大多都是脱离了乡村土地控制的新市民阶级么?
新仇旧恨凑一块了啊。
所以几乎情况都是一样的:
“你去开封反对新政?你为什么反对新政?”
“额……”
“这不是地主老刘么?好啊,以前在乡下的时候你就欺负我们,现在我们好不容易过上好日子,你就这么见不得我们好么?”
“打他!给我打他!”
当然,淮南也凑不出来一万个地主阶级,这些个书生也并不光是淮南的,扬州城外的这些老百姓也代表不了整个淮南,绝大多数还是扬州周边的,以及亳州,秦州等地的百姓,那些外地来的,本来其实是不应该挨揍的。
然而眼看着这一场所谓的辩论变成了互殴,而官家就在城墙上看着,全大宋最最精锐的拱圣军拿着武器就在外边围着,却是谁都不管。
一个个的全都在兴致勃勃地看热闹,甚至有的兵卒还在大声的叫喊:“你们往裆上踹啊,别光打脸啊,扒他的衣服让他们出丑啊,他们不是说士可杀不可辱么?”
然后这些住在城外的老百姓恍然大悟,原来官家,和这些拱圣军,他们就只是看着,不管的啊。
那既然不管的话……
哪有不揍的道理呢?
辩论?
辩个鸡毛的论。
好一会儿,赵匡胤见差不多了,这才让拱圣军叫停,将那些士子们救了回来,事后统计,一万名士子中死了足有三千多人,重伤四千多人,就剩下两千来人,在“辩论”结束之后还能够勉强竖着离开。
赵匡胤则是大度的直接把他们统统撵走,让他们各回各家,至于那些死了的,重伤了的,则是命令沈义伦依着他们的籍贯,派小吏挨个去通知家属领人领尸。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