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老二老三,默契且友好 (2 / 3)

+A -A

        而那些包工程的,其实许多人也是要大笔大笔的从钱行贷款的,钱行里发的也就都是纸钞,真要是发真钱,恐怕早就发破产了,其实到了这个份上,只要智商正常的,稍微琢磨一下就知道商行的纸钞已经严重超发了。

        表面上,纸钞和铜钱是可以互相兑换的,因为大宋纸钞的本质就是铜钱的不记名存款单,直到现在那些纸钞都没有面额比较小的(防伪成本),最小面额也有一百文,大面额的有十贯的,但其实谁都知道,这个时候大家要是一窝蜂的去找钱行兑钱的话钱行是一定拿不出来的。

        偏偏这纸钞的信用却并没受什么影响,虽然赵匡胤也明显能感知得到,开封的物价现在是年年上涨,去年一升米只要八文钱,今年就要十二文了,房价和房租的上涨更是夸张,连他都看出来这跟滥发纸钞是有关系的。

        可纸钞在市集上依然拥有与面额等值的购买力。

        甚至现在那些地主土豪,也纷纷把院子里埋的钱给取出来主动的存进钱行。

        却是整得赵匡胤百思不得其解了,事实上历朝历代不是没想过印钞票,著名一些的比如汉武帝时搞的皮币,亦或者是简单些的大小钱,都让老百姓因此而饱受剥削,甚至是导致天下大乱,即便是汉武帝这般英明神武之人也不得不在晚年颁布罪己诏。

        然而,汉武帝的皮币,好歹那也是用御林苑里上好的特种梅花鹿的鹿皮做的,他的龟币好歹也是用万里南寻的金丝龟龟壳做的,好歹这东西本来就是奢侈品,是有其价值的。

        可大宋纸币的价值何在?

        赵光美只跟他说,解释起来过于麻烦,反正只要朝廷别赖账,该还的利息别忘了还,纸钞的发行也全部用于放贷,问题就不会太大。

        赵匡胤不明白,但他相信赵光美。

        就是一想到未来几年之内朝廷要还钱,而且每年要还的钱还都是天文数字,他一时也是头疼不已。

        至于不还,他还真不敢。

        他们家闲杂在商行的占股已经只剩下三成左右了,不还钱董事会那过不去的,硬不还钱的话……希望日后的子孙后代不要忘记,禁军才是国家真正的主人这句话啊。

        而禁军,是彻底跟商行绑死了的。

        却见王皇后道:“官家,咱是妇道人家,不懂这官场上的弯弯绕绕,却也知道,民间多有魑魅魍魉,如今这天下既行新政,只怕朝廷的财政压力也是不小,我听民间说,新政最大的善举就是朝廷开始干什么都给钱了,可官家你说,是不是一旦有朝一日朝廷没钱了,咱们大宋就有亡国灭种之危了呢?”

        赵匡胤也点头道:“三弟跟我说过,新政推行天下以后,朝廷对钱行的负债线就是朝廷的生命线,有朝一日朝廷的欠款若是太多,收入已经连欠款利息都偿还不起的时候,则大宋必亡,百姓也必将涂炭,反之,只要财政还宽裕,天大的危机也总有解决的办法,如今我大宋确实是与旁的朝代不同,钱之一字,已经是咱们大宋的命脉线了,有钱就有国祚,没钱就直接亡国,真的是一点余地都没有了呢。”

        王皇后道:“这朝廷的钱啊,还是要跟商行区分开,说白了,咱们赚的还是税费,我听说,新政中老三已经将各类杂税废得七七八八,几乎没有交易类税赋了,这一千商行没拆,老三管着商行,商行的利润自然大头都进了朝廷,可现在商行拆了,他就管着那么一点,这税务上,难保不会有人偷税漏税啊,传统的收税方式,只怕是也不适用于新政的吧?”

        赵匡胤闻言点头。

        “税政自然也是重中之重,不过目前还顾不上,老三说,日后朝廷的税赋中十成里有九成都在城里收,税赋不在村里收,朝廷的管控能力必然将会大大增强,至少再也不会因税赋太重而导致百姓揭竿而起了。”

        “好掌控,那也是相对的,说到底收税的还是人,说白了,还是控制在商行的手里,老三他一个人再厉害,也终究需要人帮衬,这自己查自己啊,还是太难了些。”

        赵匡胤诧异地道:“那你……是有什么想法?”

        “这不是已经有东厂了么,我想在这东厂的基础上,再建一个西厂,一个内卫,此二者不但必须要完全脱离于朝廷,更要脱离于商行,一个,负责监察,纠察朝廷税吏和民间商贾是否恶意逃税,您不也说了么,以后这税务都集中在城市而不是乡村,自然要好抓得多,内卫,则专门负责纠察东西两厂。”

        “既脱离于朝廷,也脱离于商行……那就只剩下……外戚和宦官了啊。”

        “臣妾也就是这么一说,非是在针对老三,真的是想帮一帮他,官家若是不愿,那就算了。”

        赵匡胤对外戚和宦官干政确实是极其警惕的,主要是唐末的宦官之乱确实是太吓人了一些,这导致宋朝的太监几乎是历朝历代中权柄最小的,真就是纯粹的伺候人。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推荐本书
家兄宋太祖 第220章 老二老三,默契且友好 (2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