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起来就是政务权责不明,匹配人手不足,干错事情下课,那自然各级县衙就摆烂了么,做多错多,不做不错了属于是。
卢多逊就提出,朝廷如果继续对乡、县这般放任的话,用不了多久,朝廷必将彻底失去对基层乡野的一切掌控。
大家都觉得卢多逊说得可能有点道理。
然后大家就该干啥还干啥了。
毕竟,城里现在又有钱又有人,发展建设的越来越好,乡下……已经有些激进派觉得农业税收不收的没啥必要了。
既然都不指着从他们身上收钱了,你乡民的生活自然也就无所谓了,甚至就连吕蒙正他们搞的新儒学派中也有着很足量的声音,认为基层治理是国家的负担,成本高收益低,莫不如干脆放任不理,真有豪强不法欺压民众的话,只会逼得民众进城打工,这对国家来说反而是一件好事。
这种声音在朝廷上和新儒学界都不是主流,但确实也是有的。
“先不管乡税了,先算咱们开封城城里的业务,三天之内,必须算出一个确切的数来,今年朝廷的花销很大,还有大量的贷款要还,缺钱啊。”
赵光义还是传统思维,总觉得朝廷既然都已经借钱花了,那就是没钱了。
另一边。
赵光美的商行也在热火朝天的进行算账,今年的夏账对商行来说实在是有些特殊,不但将商行去年欠下的赤字尽数平了,还出现了天文数字的盈余。
因为赵光美相当于是把整个商行都给打包卖出去了,除了发电厂,钱行,火药厂这种真正涉及根本的工厂之外,现在他各行各业的工厂,几乎一点都没留下,即便是水泥厂这类重工业,商行的整体占比也已经缩减到了49%。
当然,大股东都是石守信他们,他们是以自己在商行的股份为质押物,跟钱行进行了贷款,又用这些贷款来投入这些工厂买下经营权和所有权。
有点左手倒右手,资产流失的意思,不过改革么,无非就是想尽一切办法让公家的变成私人的,私人没有钱,自然就只能从钱行借,没啥毛病。
再说这商行的这些个大股东没一个不是自己人,跟他们老赵家全是姻亲的关系,肥水没流外人田。
这就导致了商行今年有了天量的资金盘留在了钱行,数字都吓人。
“殿下,账出来了,算上钱行中的那笔巨款,今年商行,盈余,一……一亿八千四百多万贯,这还没算年终时统计的各厂分红,这也太……太多了。”
“这么多啊,相当于以前十几年加一块的财政收入了,不过可惜,都是一锤子买卖,以后就不太可能会有这么多了,应该还会少许多,不过……算了,开会吧。”
很快的,赵光义那边也把数字给算出来了,居然足有四千一百多万贯,哥俩一共拿着这近两亿贯的收入去宫里去找赵匡胤汇报,给赵匡胤乐得鼻涕泡都出来了。
当皇帝这么久,从没想过贯,居然还特么可以用亿来作为计量单位。
没这么富裕过啊。
“好,好,好,太好了,太好了啊,我有三弟,真乃我大宋之幸,天下百姓之幸啊,当然,二弟做得也很好。”
“大哥,商行的钱,三分之一是要作为税赋交给朝廷的,嗯……虽然现在三司已经被我们给吞了,越来越像是左手倒右手了,但该倒还是要倒的,这些钱……怎么花?我这头肯定是要开会的,只是开会之前,还请您定下一个基调。”
赵匡胤闻言连连点头:“对,这么多钱怎么花真是个问题,这……朝廷现在欠钱行是多少钱来着?”
“目前朝廷欠钱行总计是不到三亿贯,不过大部分都是营建洛阳,修河道、驰道的预算,都还躺在钱行的账目上没开始花呢。”
“居然有这么多,那……要不这些钱咱们尽可能的先还了?欠着这么多的钱,总觉得不太舒服啊,何况这钱还有利息,这么多的钱,到时候几千万贯的利息总是有的吧?”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