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章 文官造反? (1 / 4)

+A -A

        第247章文官造反?

        老实说,赵光美本来以为想要劝服赵匡胤,会是一件不那么容易的事情呢。

        毕竟允许商人去开发城市,几乎等同于是将行政权力下放,这种事在古代,甚至是现代也实在是太匪夷所思了一些,这种纯纯的帝国主义玩法,几乎只在历史上的某个特定时期出现过。

        本质上这是反政治的。

        不过万万没有想到,赵匡胤居然想都没想就同意了。

        倒也不是他有多开明,而是他真的打心眼里没把南汉和大理当做自己的领土。

        事实上原本历史上的北宋虽然也吞并了南汉,但感觉其实他也没多想要,至于大理,更是有着知名的玉斧画界,明确的说出“朕的江山就到此为止”这种话。

        看上去好像生怕手下将士们不听话去打大理,并把这地方打下来似的。

        这都不能说是什么古人的局限,纯纯就是他作为武夫皇帝的极端务实了,所以可能在他的心里,南汉和大理本来也不是他的土地,既然都不是他的东西了,拿出来卖钱,又岂有不答应之理?

        他还特意跟赵光美强调了,这种模式,用于开疆扩土虽然确实有可取之处,但是将来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时候,却是万万不能这么干的。

        于是,一切顺利实施。

        文官集团仍然反对,但是反对无效,哥俩又一次的一意孤行了。

        枢密院的枢密使现在虽然不是赵普了,但整个枢密院的上上下下,依然还是赵匡胤的旧人一系,也就是归德府一系,清一色赵匡胤的私臣出身。

        老赵对军权的把控那是从来都不敢放松一点的。

        就连老赵的幕僚之首的赵普,都不是进士出身,而且还号称是半部论语治天下,很有可能其学识真的就仅限于半部论语,那这剩下的这些其他人……

        干的好像是文官的事儿,但实际上他们确实跟文官没啥关系。

        总是把监军当做先锋来用,根本的原因虽然是北宋军制的畸形导致,但确实也有很重要的一部分原因在于,这帮赵匡胤幕僚出身的人上了战场是真的勇猛。

        真都不是什么文官,与朝廷的文官真不是一个派系的,其实很多事情都能看得出,这帮人除了得赵匡胤的信任之外,素质素养什么的是真的低。

        本来,这帮人的后代子女应该是陆陆续续选择读书学文,逐渐的走向官宦世家的那个路子的,毕竟他们确实也不是将门。

        可结果这个时空,因为赵光美的缘故,这些人的孩子,亲属,大部分都去做生意去了,要么就是商行中的中高层领导,要么就是在民间实力颇为不俗的豪商巨贾。

        毕竟,学习四书五经太难了,他们的孩子如果去考科举的话实在也没啥优势,比不过那些真正的文官,去当兵的话那么危险,他们又不是真正的将门。

        并不只有楚昭辅是聪明人,其实大家都不笨。

        一个崭新的阶级,已经拥有了相比于旧阶级压倒性的力量。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推荐本书
家兄宋太祖 第247章 文官造反? (1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