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4章 谣言止于智者 (1 / 4)

+A -A

        第254章谣言止于智者

        “父子相继,自古便是伦理大道,此乃纲常也,鲁王殿下既嫡且长,既贤且良,我看,正应该早立太子,以安天下人心。”

        樊楼的一楼大厅之中,有一人正在高声议政,虽然看起来像是在跟朋友喝酒吹牛,但是在樊楼这样的地方,说得又如此大声,挑衅的意味实在也是有点明显。

        以至于刚刚还热热闹闹,载歌载舞的大厅,突然就被这一嗓子弄得跟摁了暂停键一样。

        一旁的一桌富商忍耐不住了,斥责道:“你胡说什么啊,这里是可樊楼。”

        哪知说话那人居然毫不怯场地瞪了回去,道:“我说得有什么问题?难道你将来这份家业不留给儿子而是留给弟弟?你为何要对我不满?伱是要代表商行,还是要代表秦王殿下?”

        却是把那人给反驳的哑口无言。

        因为这个事儿他们是真没法说,甚至都没有立场去说这个事儿,哪怕是从商行的角度来看,人家赵德昭本身,也确实是商行除赵光美外的最大股东。

        而且这个时候急着替赵光美出头的话,难免会有一种皇帝不急太监急,甚至是陷秦王殿下于不义的感觉。

        人家秦王本人还没发话呢,整得就好像他这个当叔叔的要跟侄子抢似的。

        现在的情况就是这样的,儒家文化的影响还在,甚至是比大宋开国的时候反而还更强了,因为老百姓现在的教育普及率已经变得更高了,几乎每一个男孩小时候都会接收两到三年的义务教育。

        赵光美也没整幺蛾子,学的也是六经之学,以及一些简单的历史,这都是塑造民族认同,忠义观,价值观的东西,不夸张的说,汉民族本身就是被这东西塑造的,儒家文明基本就是汉人文明,就算那儒学有千般不好,可若是把儒学丢了,汉人其实也就没了。

        赵光美也不是真的反对儒学,他反对的是只是皓首穷经,儒学取仕而已。

        两三年的义务教育足以让民众形成最基本的伦理观了,而所谓的礼,其实父死子继就是所有礼仪中的根本。

        也就是说,即便是天底下最支持赵光美的人,在支持赵光美的同时也必然要背负一定的道德负罪感。

        而且赵光美和赵德昭他们俩其实还真没争的意思,自始至终这事儿都是吃瓜群众在捣乱,这个时候替秦王辩解,就相当于是默认了秦王打算抢夺侄子的皇位,而且是已经到了妇孺皆知的地步了?

        到最后自然只能嘴硬似的说一些立储立贤,立长,之类的说辞进行搪塞。

        偏偏这真的只是搪塞,因为现在谁也不敢真的说赵德昭这个鲁王不贤,而且人家在西南边陲之地干的是真挺好的,同样也是开疆拓土之功的,干得确实也是不错,这个真不能瞎否认,其实也是可以称之为贤王的。

        可是,难道赵德昭真的能代替赵光美成为太子么?

        怎么可能啊。

        赵匡胤只要没有老糊涂,他就是再如何疼爱儿子,他这儿子也只能是作为弟弟备选而存在的,因为这世上将身家性命绑在赵光美身上的人实在是太多了,赵光美这么多年以来一直都是实质上的副皇帝,国家财权都是抓在他手里的,军权虽然没有直接抓,但军人中不知有多少人都是秦王一系铁杆,利益与商行绑定。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推荐本书
家兄宋太祖 第254章 谣言止于智者 (1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