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2章 苏轼在登州 (1 / 7)

+A -A

        第292章苏轼在登州

        司马康的小报,在第二天一早便正式刊行。

        不过,首刊量很少,不到三千份,基本都是送到了汴京城的官衙和有司手中。

        赵煦很快也拿到了这份司马康主持的《汴京义报》。

        “不错!”赵煦看完后,将手中的《汴京义报》放下来,问道:“士大夫们会很喜欢吧?!”

        “听说是这样的……”石得一在旁边介绍着:“据说,有不少文人、官员,看了此报后,都命人将自己的诗作送去了司马康处,连润笔费也不要,只求能刊载……”

        赵煦听着笑了起来。

        我大宋的士大夫们,不要看一个个清高的不得了。

        可是,若叫他们写文章或者帮着题写墓志铭啊、行状啊什么的。

        假如不是挚爱亲朋,那么就要收一笔很高的润笔费。

        甚至在过去,熙宁之前。

        学士院的翰林学士以及中书的中书舍人,写大拜除制词/除授文字,按照惯例,无论是被拜授的宰执、大将还是一般文武大臣,也都是要给润笔费的。

        一般,翰林学士的制词是要两百贯润笔,而中书舍人的文字,也是五十贯到百贯不等。

        熙宁变法,才明文禁止了翰林学士/中书舍人的润笔惯例。

        从这里,你就可以知道,在过去,宰执大臣给翰林学士,一般大臣给中书舍人交润笔钱,都不是什么潜规则而是公开的规则。

        所以,在大宋文人的文字,都是有价的。

        地位越高,文字越贵。

        现在,这么多人愿意给司马康的汴京义报供稿,看上去起码短时间内,这汴京义报的热度不会低。

        最起码在士林之中的影响力会越来越大。

        童贯的汴京新报,要面临挑战了。

        赵煦在这个事情上,很清醒。

        士大夫文人们,或许无法清醒的意识到汴京新报对他们控制的舆论的威胁。

        可他们的本能,却会让他们主动团结起来。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推荐本书
我在现代留过学 第292章 苏轼在登州 (1 /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