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7章 苏轼在登州 (17 / 18)

+A -A

        所以,这样排序后,总会有人得被请出宗庙,以此保证宗庙的正常。

        于是,就有‘亲尽而祧’的制度来补充。

        同时,还有着‘万世不祧’的固定的祖先神位。

        于大宋而言,自然是太祖、太宗,居万世不祧的位置上。

        其他先祖牌位,都要依照亲近而祧的制度毁庙,迁于太庙的东西夹室。

        譬如赵煦即位,便祧翼祖神庙,迁于夹室。

        而范镇上书,提及的这个事情,则牵扯了从英庙即位到赵煦的父皇即位这一段时间的皇室骚操作。

        起初,英庙即位,仁庙神灵入主宗庙,祧禧祖之庙。

        这是正常的。

        但,赵煦的父皇即位后却选择将禧祖的神位请回了宗庙,把顺祖祧了出去。

        这下子就犯了一个昭穆制度的大错。

        因为,按照父子昭穆,祖孙同昭的祖庙排序,正常的排序应该是这样的:

        禧祖(赵眺)、顺祖(赵铤)、翼祖(赵敬)、宣祖(赵弘殷)、太祖(赵匡胤)……

        于是,按照父在左,子在右的昭穆制度。

        太祖皇帝的神位,在迁了顺祖,而保留了禧祖的时候,他很尴尬的出现在右边,也就是居于穆的位置,在宗庙的方位上出现在西方,而不是东方!

        而太宗皇帝则出现在了不属于他的位置上——居左,位于昭位,尊于东方!

        赵煦的父皇,做这样的选择很好理解。

        朕是太宗子孙!

        又不是太祖子孙!

        把自己的祖宗,放到更好的位置上,这是人之常情。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推荐本书
我在现代留过学 第337章 苏轼在登州 (17 /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