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郭忠孝恭身再拜退下去。
赵煦则拿着苏辙的弹章,继续看下去。
然后他就发现,韩阶的失智之举,还不仅只是在榷盐上表现了出来。
他在榷茶上的举措,也完全暴露了他根本不懂经济、民生的弱点。
这家伙和成都本路的提举榷茶官陆师闵一起,在成都路的茶园里,拿着大称收茶,却只给园户小称的茶价,以此压榨茶户利益。
当地民怨四起,苏辙弹章中说:园户多有不欲种茶之意。
显然,作为四川人,苏辙说这句话一定是有根据的。
恐怕,四川的茶户们,集体发出了某种声音——朝廷再不改正,我们就不干了。
大不了,一拍两散。
我们不赚钱,朝廷也不要想收到茶。
而这正是朝廷的软肋所在。
大宋榷茶法,从立国迄今,就一直折腾来折腾去。
搞了无数次变法,也搞了无数次的改革。
但结果嘛……
一地鸡毛!
最后,朝廷摆烂了,再也不想搞了。
就算是王安石变法,也没有去动茶法。
因为人人都清楚,茶法是个天坑,掉进去就爬不出来的那种。
原因?
历代茶法改革的经验,已经明白的告诉了所有人,在榷茶法上官府和园户、茶商之间的平衡极为脆弱。
任何一方利益受损,都可能导致整个榷茶法玩不下去。
韩阶却敢在成都路跟着当地的茶官陆师闵一起,玩大称收茶给小称的茶价。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